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百年古都>>百年古都
  共有 10790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元上都揽胜

  发表日期:2008年4月7日      作者:李 守 华     【编辑录入:admin

 

               

   750年前,忽必烈在潜藩时就命大臣刘秉忠为其在金莲川草原上择地筹建一座新的城垣宫室。桓州以东的金莲川位于滦河南岸,“川中长满金莲花,花色金黄,七瓣绕其心,一茎数朵,若莲而小,六月盛开,一望遍地,金色烂然。”是一处水草丰美的草原。刘秉忠是河北邢台人,属佛、道教人士,通晓天文地理、阴阳八卦,会看风水,是忽必烈的金莲川幕府的重要成员。于是他禀承忽必烈的旨意,在金莲川一带选择了一块 龙岗幡其阴、滦河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的风水宝地来修筑城廓宫室,作为忽必烈的龙兴之地。从1256年开始,经过三年的营建,建成一座新的城池,定名开平。1260年3月,忽必烈在此登上蒙古大汗之位,1263年忽必烈下诏将开平府改称为“上都”,这座都城就成了一百多年来蒙元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建筑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建筑的设计与布局和这个国家与民族文化是相联系的,它体现了一种民族文化和政治思想。都市一般选建在人口密集、生产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的地方,建成后变形成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除非由于战争或大的自然灾害,以及政权变更等原因才会发生大的变化。都城又是帝王的统治中心,古有筑城以为君之说,即建立都城是为了保卫国君、皇帝的。都城的规模大小,可反映出国家的强弱和国君、皇帝地位的高低等,同时也体现了帝王至高无上和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都市一般选建在人口密集、生产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方。都市还具有明显的防御功能,城有城墙,城外有池(水),合称城池,外城称廓。元上都城的兴建就是体现了忽必烈的上述思想,这是他在内蒙古草原上兴建的第一座都城。

蒙哥汗时,忽必烈受命负责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大本营就常驻在桓州(今正蓝旗侍郎城)一带。由于军队驻扎、给养供应和官员居住等原因,他命大臣刘秉忠为其择地筹建了这座新的城池。1271年,忽必烈下诏,把“大蒙古国”国号改为“大元”,把原金国的首都中都—燕京改为大都,并宣布在此建都。1273年元旦,忽必烈接受群臣朝贺,正式把国都由上都迁往大都。上都便成为元朝的夏都、陪都,又称上京、滦京等。元朝实行两都巡幸制度,每年春季皇帝率领大批僚属从大都赴上都,秋季返回大都。在上都期间,皇帝继续处理朝政,并举行宴会、佛事、狩猎、祭祀和其他娱乐活动。有许多蒙古宗王贵族都要来上都朝觐,中央和地方上的一些大臣也要来上都商讨军国大事,辅佐皇帝议办政务。上都还驻有许多怯薛(护卫军),保卫皇帝和都城的安全。上都城经历代皇帝的扩建修缮,规模宏伟,金碧辉煌,宫殿“富夸四海”,美轮美奂。上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上都的交通四通八达,南有四条驿道通大都,北通和林,东通辽阳行省,西经丰州、宁夏、河西走廊通中亚。“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上都不仅是蒙古地区最大城市,也是元朝仅次于大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本文依据历史资料介绍有关元上都的城市建设、历史事件、宫廷活动、官署厂局和城市被毁等情况,仅供参考。

一、城市的建筑与布局

上都的城市建筑显然是按照预定的规划图兴建的。全城分内外城和外苑三重(又称外城、皇城和宫城)。城内有土、木、砖、竹、大理石结构的宫殿、楼台、亭阁、园池等建筑,加上城外蒙古族帐幕式的宫殿失剌斡耳朵(棕毛殿),可谓荟萃了当时国内外各个民族建筑的精华。

从城市建筑和布局来看上都外城的每边长2200米,外城与外苑城周长约十八、九华里。外城在皇城的西北两面,东南两城墙与皇城的东南两面城墙相连,西南两城墙上开设两门,有复仁门、金马门等城门,外筑方形瓮城。北部作为御苑而与全城隔开,御园又称御花园、北园、内园、瑞林园等,属皇家花园。据《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有块十六英亩大的广场)这个广场是大汗的御花园,里面有肥沃美丽的草场,并有许多小溪流经其间。鹿和山羊在这里放牧,它们是鹰与其它用来狩猎的猛兽的食物。这些动物也栖息在这个御花园中。除鹰外,其它各种鸟雀不下二百余种。只要居住在上都,大汗每星期都要来此巡游。” 这里还建有蒙古族帐幕式宫殿“失剌斡耳朵”(棕毛殿)等,是皇帝举行忽里勒台(大朝会)或诈马宴的地方。“御花园的中央有一片美丽的小树林,大汗在林中修建了一个小亭,亭内有数根美丽的装饰着黄金的圆拄。每根圆拄上都盘着一条龙,这些龙头向上承接着亭子的飞檐,龙爪向左右张开,龙尾向下垂着,龙的全身也涂着金漆。亭顶和其他部位一样,是用竹子做的,油漆得很好,可以防潮。这个亭子所用的每一根竹子的周长约有三手掌(粗),长约十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约为八尺),劈成两半,除去节头,便成了水槽。它们一正一反铺成了顶。同时为了防止大风刮翻屋顶,每片竹子的两端都绑在亭子的懔条上。亭子的每一方和天幕一样有二百条以上的坚固丝绳系着,否则由于建筑材料较轻,可能会被大风将整个亭子吹倒。这亭子的全部设计美妙精巧,一切部分都可以拆开、移动,并且重新组装。因为这里气候温和,有利于健康,所以大汗常选择这里作为休息游戏之所。在每年的六、七、八这三个月中巡幸于此,并在每年的阴历八月二十日离开这里,到一个固定的地方举行祭奠。外城有着明显的关厢遗迹,是整个城市的组成部分。外城的东南西三面为关厢地带,东关长约800米,西关长约1000米,南关长约600米。在东西关内有两座规模巨大的粮仓,称为万盈仓和广积仓。除城北关和外城西北门出城没有街道和建筑物相接外,东二门、正南门及西南门外都设有关厢,以东西两关为大。南关自城门外向南延伸长达六百米。当时的南关大街穿过滦河桥以后向南延伸。出南门不远,与南关大街有横街相交。东关出东门的两条大街向外延伸长约八百米,两街之间在大约距城门约五百米处有一条南北横街将两关连接在一起,又向北斜向东北延伸至小元山前面的粮仓前。西关原西南门洞(后被明代封闭)的大街由城墙外向西伸长约一千米,延伸到西山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所修的铁幡竿渠东岸。过渠以后是古道。东西关和南关也有横街及小巷。关厢建筑和城内建筑不一样,有不少临街建筑,除一组房屋外,多又跨出一个有围墙的大院,可能是用来堆积货物或安置车马的。外城还是市街区,区内有大小官署六十座,手工业管理机构和厂局一百二十余处,佛寺一百六十余座,以及孔庙、道观、城隍庙、三皇庙、回回寺等各种宗教寺院。此外,还有节次鳞比的商肆,达官和平民的住宅等。街道分布来看,是以大街为主线,大小相间、对称均匀。上都的人口曾达到11万之多。

皇城位于外城的东南角内,呈方形,包围着宫城,城每边长1400米,南北城墙正中各开一门,并筑有方形瓮城,东西两城墙上各开二门,并筑有马蹄形瓮城。南城墙上有明德门(即午门),东西城墙上还有小东门和小西门等城门。皇城的城墙是用扁石头和石灰勾缝垒成,至今仍然保存着大部分,近些年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又在皇城东侧清理出一段200多米被埋在厚土下的石头城墙,更证明这一点。城墙的四角上有角楼(有资料称为圆型),飞檐斗拱,十分壮观。皇城内街道布局整齐,从明德门到宫城的御天门以大街为中轴,左右各有一条南北大街,与东西门间的大道十字相交,呈丁字街。皇城东北角有龙光华严寺和西北角有乾元寺,是两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还有崇真万寿宫、长春宫、寿宁宫、太一宫等道观。皇城东北角还建有孔子庙。

宫城的城墙是用青砖垒成,虽然经过几百年风雨以及人为的破坏,但残存部分,仍清晰可见。宫城居皇城中部偏北,东西宽约570米,南北长为620米,略呈长方形。宫城有东南西三座城门:东华门、御天门和西华门。宫城内是皇宫,参照宋朝首都卞梁(开封)和临安(杭州)等地的宫殿建筑,这里主要建筑有大安阁、统天阁、万安阁、睿思殿、洪禧殿、穆清殿、香殿、水晶殿等宫殿三十余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描述元上都:“向东方走了三天,就到达了上都。上都是忽必烈大汗所建造的都城,他还用大理石和各种美丽的石头建造了一座宫殿。该宫殿设计精巧,装饰豪华,整个建筑令人叹为观之。 该宫殿的所有殿堂和房间里都镀了金,装饰得富丽堂皇。宫殿一面朝城内,一面朝城墙,四面都有围墙环绕。”从近年来文物考古和航空遥感技术考古的情况表明,元上都宫城的布局、宫殿台基和遗址都清晰可见。据考古发掘,距地表1,5米以下,发现许多块宽大厚重的大理石,块块相连,形成一个方形基座,在基座之上是大理石台阶、护栏、望板、扶手等,上面雕刻着神兽龙纹。还发现了许多皇宫的巨形大理石台基、基石和许多金碧辉煌的琉璃瓦构件,其图案为飞龙与神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发现了大安阁遗址的大型汉白玉雕龙拄,制做非常精美。此外,还发现了许多写有“内”(即内府)墨书的大砖,证明这些宫殿是元朝内府所建。

二、历史事件与风云变幻

在元上都作为元朝都城的百年历史中,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元朝共有11位皇帝,其中有6位皇帝在上都城登极称帝。同时,这里也曾发生过许多政治事件和风云变幻。

1259年,当开平城建成后,当时只是忽必烈潜藩时的府邸和“金莲川幕府”的大本营。从1260年3月忽必烈在此登上蒙古大汗位开始,这里就成为蒙古汗国的首都。关于忽必烈称汗的历史情况是:1258年蒙哥汗派忽必烈受命代总东路军,率军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而他自己亲率大军过六盘山,进攻四川。1259年7月蒙哥汗在进攻钓鱼山(今四川合州东)时为流矢所中,死在军中。忽必烈的妻子弘吉剌氏得知消息后急派密使到忽必烈军中送信,并告知他的幼弟阿里不哥(当时负责留守哈剌和林的老营)欲图谋汗位。听此消息后,忽必烈采纳汉人儒士郝经的计谋,立即与南宋宰相贾似道约和,率领部分轻骑北还。不顾蒙古大汗继承的传统制度(召开有成吉思汗家族各支系的诸王贵族参加的忽里勒台—朝会来决定大汗继承的人选),联合西道诸王合丹、阿只吉,东道诸王塔察儿、也松格和一部分支持他的蒙古贵族,于1260年3月在开平府登上蒙古大汗位,取得政权。蒙古尊称为薛禅汗,后称元世祖。

继忽必烈之后,元朝还有五位皇帝先后在上都继承帝位,他们是;元成宗铁穆耳(蒙古尊称完颜笃汗,1294年4月—1307年正月);元武宗海山(蒙古尊称曲律汗,1307年5月—1311年正月);天顺帝阿剌吉八(1328年9月—1328年10月);元文宗图帖睦尔(蒙古尊称扎牙笃汗,1328年9月—1332年8月);元惠宗(即元顺帝)妥欢贴睦尔(蒙古尊称兀哈笃汗,1333年6月—1370年4月)。登极时,要举行隆重的忽里勒台(朝会),宣读成吉思汗的“大扎撒”(大法令),并赏赐先朝斡耳朵、诸王、驸马及蒙古各部领主等重大活动。

忽必烈死后,元朝皇室内皇位之争、宫廷斗争十分激烈,发生了多次内讧、杀戮和战争。发生在上都城的主要事件有“兄弟争帝”、“南坡之变”、“两都之战”和“上都兵变”等历史事件。

兄弟争帝:1294年正月(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死后,忽必烈之孙甘麻剌和铁穆耳兄弟二人都想继承汗位。他俩曾先后镇守漠北,拥有较大的兵权。铁穆耳以曾“受皇太子宝”欲继承帝位,而其兄甘麻剌也以“嫡长孙当立”为由欲图得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由于朝中重臣伯颜等力主铁穆耳嗣位,在上都的大安阁执剑宣读忽必烈遗诏,并对诸王施加压力,铁穆耳才得以登上帝位。

南坡之变:1320年(延佑七年)3月元英宗硕德八剌即帝位,蒙古号为格坚汗。他起用拜拄为丞相,整顿朝政,加强法治。为防止元武宗海山的后人争夺帝位,将海山次子图帖睦尔迁徙到海南。1323年(至治三年)8月,御史大夫铁失、知枢密院事也先铁木儿、晋王府内史倒剌沙等人相勾结,在上都以西之南坡谋杀英宗于幄殿(帐幕)中,开创了元朝弑君的先列。拥立晋王也孙铁木儿为帝,称泰定帝。

两都之战:1328年(致和元年)7月泰定帝死,帝位之争又起。元武宗的旧臣燕铁木儿等在大都挟持群臣拥立武宗次子图贴睦尔即皇帝位,号文宗,蒙古号为扎牙笃汗。9月,泰定帝的宠臣倒剌沙等在上都城辅立泰定帝的皇太子阿剌吉八登上帝位,是为天顺帝。这样南北两都形成二帝并存和武力对峙的局面。10月,齐王月鲁贴木儿兵围上都城,倒剌沙一看大势已去,被迫奉出皇帝玉玺投降。天顺帝阿剌吉八的政权只维持了一个多月就垮台了,成了元朝历史上的短命皇帝。

上都兵变:1360年,窝阔台的后裔阳翟王阿鲁辉贴木儿乘红巾军起义进入漠南的机会,联合其他诸王企图用武力夺取帝位。元顺帝派大将秃坚贴木儿率领临时强征来的一万名皇室牧场的牧民(哈剌赤)仓促应战。两军交战时,这些士兵起而哗变,都脱去士兵的号衣投奔到阿鲁辉贴木儿方面,顿时使元军措手不及,全军崩溃,只剩主帅秃坚贴木儿一人逃回上都。

三、元廷在上都的主要活动

元朝实行两都巡幸制度,每年春季五月份皇帝率领大批僚属从大都赴上都,秋季八月份返回大都。巡幸有固定的路线,素有“东出西还”之说,东出即由皇帝的专用御道—“辇路”来上都。辇路出京西行,由居庸关北口北上,穿越300余里崎岖的山路,到达察罕诺尔(今河北沽源境内)湖畔,再往北100多里,渡过滦河就到达上都城。西还是经西道返回大都。西道从上都到察罕诺尔湖(和来时一样),然后经九连城诺尔和盖里泊(在今太仆寺旗一带),抵达安固里诺尔(俗称鸳鸯泊,在今张北县境内),再南行过野狐岭(今张北县以南),往东返回大都。在上都期间,皇帝继续处理朝政,并举行宴会、佛事、狩猎、祭祀和其他娱乐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加强与蒙古本部的联系,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同时由于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游牧和狩猎为生,逐水草而居。秋冬违寒,春夏避暑;中原暑热,更不利于大规模驰骋围猎等原因,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气温升高之际,皇帝便率领百官巡幸上都。还有许多蒙古宗王贵族都要来上都朝觐,中央和地方上的一些大臣也要来上都商讨军国大事,辅佐皇帝议办政务。皇帝除了继续处理朝政外,主要举行下列活动。

1、         宴飨: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后,每年都要在上都城举行

多次大小宴会活动,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质孙宴。质孙宴,又称只孙宴,只孙,蒙古语一色衣也,俗称诈马宴(有赛马活动的大宴),属宫廷盛大燕飨。周伯琦《近光集》中记载:国家之制,乘舆北幸上京,岁以六月吉日,命宿卫大臣及近侍,服所赐只孙珠翠金宝衣冠腰带,盛饰名马。清晨自城外各持采仗,列队驰入禁中,于是上盛服御殿临观,乃大张宴为乐。惟宗王、戚里、宿卫大臣前列行酒,余各以所职叙坐合饮。诸坊奏大乐,陈百戏,如是诸凡三日而罢。其佩服日一易;太宜用羊二千,马三匹,他费称是,名之曰只孙宴。据久居元朝的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记载,蒙古大汗每年举行节庆大宴十三次,尤以质孙宴规模最大。每年的元旦、蒙古大汗(或元朝皇帝)生日及其他节日,以及春秋狩猎、迁徙驻地等重大活动时,蒙古大汗或元朝皇帝都要在宫廷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宗王、贵戚、大臣和使臣等,这是蒙元时的一种习俗和制度。这种大宴展示出帝王重武备、重衣饰、重宴飨的习俗。较之宋朝皇帝寿宴气派更大,欢饮三日,不醉不散。在这种大宴上,还要举行摔跤赛马等比赛活动。此外,皇帝还常给大臣赏赐,获得者感到莫大荣耀。有时在质孙宴上也商议军国大事,这种质孙宴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同时,质孙宴也具有草原那达慕的内容。

2、祭祀:据记载,元朝皇帝有祭祀祖先的习俗,每年都要进行。相传,从成吉思汗开始到历代蒙古大汗和元朝皇帝死后都在起辇谷(埋葬封建帝王的大禁地,在今蒙古国的克尔伦河畔或肯特山一带)秘葬。自元朝入主中原后,国都由哈剌和林南迁到上都,后定都大都(今北京)。这些都市距起辇谷较远,皇帝不便于亲临祭奠,就选择在上都附近设祭坛,进行祭奠活动。现发现的正蓝旗羊群庙元代祭祀遗址(当地称奎树(思)沟的地方,距元上都约40公里)就是当时的祭祀场地。每年皇帝驾幸上都祭祀时,逢农历重九或四月九日,在这里设立祭坛和雕像,皇帝率领诸王、臣僚们面向西北(“起辇谷方向”),按古老的习俗进行祭拜。祭祀活动由萨满教主主持,用牲畜九头(马一,羯羊八),彩缎练绢各九匹,以白羊毛缠穗九个,作为祭祀用品,并以燎肉、酒醴、马潼杂烧之,巫觋(萨满教巫师)以国语呼累朝御名而祭焉。

1992年,在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正蓝旗羊群庙元代祭祀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队出土了三尊巨型汉白玉石雕像(头均被打掉)。对于这三尊石雕像的身份、用途和年代有种种推测,众说纷纭。内蒙古文物考古权威人士王大方先生曾在《内蒙古日报》撰文称,这三尊石雕像应是蒙元大汗(或皇帝)的纪念雕像,主要用于祭拜。

3、狩猎活动:狩猎是元朝皇帝北上巡幸的重要活动,每一代皇帝都对此有极大的兴趣。元成宗竟然“不以时还”,达到流连忘返的程度。为保证有充足的野生动物供狩猎,元朝下令禁止在上都草原周围和沿途行猎,而且命人在草原上种植谷物,招引和饲养禽鸟。皇帝有固定的御用猎区,称为“凉亭”。以上都为中心,分为东、西、北三个凉亭,凉亭“地皆饶水草,有禽鱼山兽”。东凉亭距上都50里(在今多伦一带),西凉亭距上都150里(应在沽源的察罕诺尔湖及太仆寺旗的九连城诺尔、盖里泊湖一带),北凉亭较远,有700里之遥,可达今阿巴嘎、苏尼特一带。

忽比烈在上都城的御苑内设有小型猎场。“当大汗骑马驰骋在这片草地上的时候,他常命令侍卫带上一头或数头小豹同行。当大汗高兴时,就会放出这些小豹,这些小豹则马上就会扑向牡鹿、山羊或黄羊。而大汗却将小豹猎取的动物送去喂鹰,仅借小豹的猎兽取乐。”张加诺(白城子)的察罕诺儿(在今河北沽源县境内)。察罕诺儿意思是白色的湖,忽必烈大汗在这里建了一座宏伟的行宫,经常喜欢在这里驻跸、狩猎,因为这座城市周围有许多湖泊和河流,天上天鹅群集,这是块美丽的草原,成群结队的鹤、雉、鹧鸪等飞禽来此栖息,有丰富的禽兽可供行围打猎。“大汗用白隼和鹰去围猎,并从中获得很大的乐趣。”所以,蒙古大汗每年夏季必来此地巡游,享受极大的乐趣。围猎时,皇帝率领大批人马驾鹰驭犬从上都出发,奔赴凉亭。先远距离大迂回包围,有时还设置绳索围拦,防止动物外逃。然后缩小包围圈,将猎物驱向预定地点。先由皇帝射猎取乐,再让部众尽兴猎捕追杀。元代有许多描述皇帝围猎的诗,“离宫秋草仗频移,天子长扬羽猎时”,“鹰房晓奏驾鹅过,清晓銮舆出禁廷。三百海青千骑马,一时随扈向凉陉”等。”(凉陉指察罕诺尔湖—在河北沽源)

 4、佛事:萨满教在蒙古民间和贵族中有着重要影响。蒙古人崇拜天、地、山、河、日、月五行,常曰“托着长生天底气力”。同时一些地区也有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景教(即基督教)等各种教派。忽必烈时期对各种宗教继续奉行先朝的政策,但已偏重于佛教。元朝中后期,佛教逐渐凌驾于各种宗教之上。佛教僧侣地位日崇。自1260年尊西藏喇嘛八思巴为帝师后,“朝廷所以敬礼而尊信之者,无所不用其至。虽帝后妃主,亦因受戒而为之膜拜,”元朝诸帝,笃信佛事,有的一年四季斋醮不断,即使巡幸上都期间仍不间断。帝后们每年作佛事次数很多,有的作佛事长达一月之久,耗费惊人,每次作佛事所费币钞都以数万锭计。1318年(延佑五年)仁宗时仅书写一套金字佛经就用去赤金三千九百两。

四、上都城的官署与工商业

上都曾是元初的首都,后来为陪都。城里除了有巍峨壮丽的宫殿,金碧辉煌的寺庙,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市外,还设有庞大的封建官僚统治机构。元朝皇帝每年都要巡幸上都,百官随行,有些官衙就在上都设置分司,来处理政务,许多官署和厂局就是直接为皇室服务的。据有关资料介绍,这里约有大小官署六十座,手工业管理机构和厂局一百二十余处。主要官署有:一、上都留守司(和大都同一级别,正二品);二、中书省上都分省;三、工部诸局人匠总管府:1上都毡局,2云州织染提举司,3宣德府织染提举司,4奉圣州织染局,5宣德八鲁局;四、户部:1上都转运司,2上都群牧都转运司;五、枢密院:1上都枢密院,2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3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屯田司;六、御史台:1上都御史台及所属殿中司,2上都都察院;七、大宗正府:上都大宗正府;八、大司农司:1大司农司上都分司,2蔚州面户提领所;九、翰林国史院:上都翰林国史院;十、蒙古翰林院:蒙古国史学上都分学;十一、集贤院国子监上都国子学分学;十二、宣政院:1上都规运提点所,2上都利真库,3上都乾元寺规运总管府;十三、宣徽院:1上都尚饮局,上都尚酝局,3上都醴源仓,4上都生料库,5上都太仓,6上都柴炭局,7永备仓;十四、太医院:1上都回回药物院,2行御药局,3上都惠民局;十五、将作院上都金银器盒局;十六、通政院上都通政院;十七、诩正司管领上都等处诸色人匠提举司;十八、徽政院:1上都掌设署,2上都掌仪署;十九、管领怯怜口诸色民匠都总管府:管领上都怯怜口诸色人匠提举司;二十、随路诸色人匠都总管府:1上都诸色民匠提举司,2上都葫芦局,3云州管纳色提领所,4上都貂鼠软皮等提领所,5上都软皮局,6上都奥鲁提领所,7上都异样毛子局,8上都毡局,9上都斜皮等局,10蔚州定安等处山场采木提领所,11上都隆兴等路杂造鞍子局;二十一、管领诸路怯怜口民匠都总管府:1上都管民提领所,2上都怯怜口毛子局,3缙山毛子旋匠局;二十二、管领诸路打捕鹰房纳绵等户总管府:管领上都等处打捕鹰房纳绵等户大使司;二十三、怯怜口诸色民匠达鲁花赤并管领上都纳绵提举司:上都人匠提领所;二十四、管领上都、大都诸色人匠纳绵提举司:上都人匠局;二十五、凡山采木提举司:上都采山提领所;二十六、武备寺:1上都甲匠提举司,2上都杂造局,3奉圣州军器局,4蔚州军器人匠提举司,5宣德府军器人匠提举司;二十七、长信寺怯怜口诸色人匠提举司:上都铁局;二十八、太府监:内藏库;二十九、司天监:上都司天监;三十、利用监:上都利用监。此外,还有许多手工业部门,如成制提举局(服装剪裁)、锁子局、筋局、铜局、鞍子局、典饮局(酿酒)、织染局、磁局、颜料局、裱褙局、装订局、貂鼠局、鞋带斜皮局、皮货局、泥瓦局、琉璃局、白琉璃砖局、罗局、纹绵局、绣局、帘网部、网局、缰局、剪毛花毯局、染局、毡局、油漆局、蜡烛局、竹作局、大小刻木局、木局、石局、砑金局、销金局、金丝子局、珠翠局、温犀玳瑁局、玛瑙玉局(雕刻)、刀子局、镔铁局(镂铁工)、金银局(打制金银器皿)、钞纸坊(制纸)、永利库(印造宝钞)、鼓铸局(铸铜钱)、出蜡局(金属制造)、梵象局(雕刻绘画各种佛像)等。

这样使上都城成为元代草原上一大繁华都市。这里有较发达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市场。不仅有酒肆歌楼,西关还设有马市,为了便于南来的商旅用粮食布匹等物与草原上所产的皮毛等畜产品相交换而建立的。同时上都也是当时向岭北行省转运粮食和其它物资的集散地。

五、上都城的毁灭

元朝末年,爆发了以红巾军为首的各族人民反元大起义。刘福通所领导的红巾军在战斗中壮大起来。他指挥的中路军在关先生、破头潘和沙刘二等人率领下入山西,下泽州、凌川、潞州、克上当;入河北,下保定,又西克大同路和兴和路塞外诸州县,再向东进,于1358年12月末攻克元上都,将元朝富夸塞北的宫殿焚烧摧毁。起义军在上都驻扎了7个月,第一次使元上都遭到严重的破坏。起义军破坏了元朝的风水宝地,动摇了蒙元的根基,使元朝从此一蹶不振。此后元朝皇帝贵族享乐的避暑胜地再也无法恢复,元顺帝每年一度的巡幸上都活动从此也停止了。

红巾军接着东向辽阳省进发,攻克辽阳。1363年春又回师西进,再克大宁,进逼上都(起义军撤离后,元军重又占领了上都),被元军击败。 1368年(至正28年,明洪武元年)九月,明朝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率领明军北取中原,攻克大都,杀戮元室贵族,改大都为北平府。元惠宗妥欢帖睦尔携后妃、太子和宗室仓皇退往上都。  1369年(明洪武二年)六月,明大将常遇春又率领大军直逼元上都,俘元宗王庆孙、平章鼎拄等。元惠宗妥欢帖睦尔退守应昌(今克什克腾旗达里湖西鲁王城)。明军遂占领上都城,改上都为开平府,建立开平卫(明代军事组织),隶北平都司。元上都遭到第二次重创,从此结束了元朝都城的历史。1396年明朝在这里设立开平卫指挥使司,下设五个千户所,屯田驻防。明成租朱棣多次率领明军出塞,征讨北元残余军事势力,常到开平一带屯驻。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在回师途中卒于榆木川(上都城西北)。之后,明朝将开平卫撤退到独石口,从此,上都城被废弃。明朝后期,开平一带成了蒙古永谢部的居地。当地牧民俗称这座古城为“兆奈曼苏默”(蒙古语:108座庙或多庙)。还有种说法,“兆奈曼苏默”是指元代从大都到上都共建有108个烽火台,每个烽火台有一队士兵守卫,108是指108个连队而言。上都城遭到两次兵燹以及各种破坏,又经过六百多年的岁月沧桑,变成了一片废墟。

  六、今日的元上都遗址

  如今,元上都这座历史古城虽然已成为一片废墟。但它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重要的影响并占有辉煌的一页。它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是深远的、无价的,是永恒的。解放后,各级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一历史遗址,采取了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等措施。196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它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将它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家文物局将它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1年这项工作正式启动。元上都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已组织有关方面向国家文物局递交了《申报文本》,并经数万名当地群众和游客自愿签名支持和声援申报工作。2001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梁敏子女士前来元上都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正蓝旗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正蓝旗元上都遗址保护条例》,旗人民政府已将元上都遗址中居住的牧户妥善搬迁,遗址周围建立了长达数公里的网围栏加以全面保护。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在遗址外围建立了元上都文物保护工作站,进行文物保护和挖掘等工作。元上都的出土文物中,除文中提及的近几年新发现外,还挖掘出一个大铁釜,高65厘米,口径95厘米,折口、深腹、圆底,腹部有六耳,重250公斤,在国内外出土的铁釜中当属罕见,足见元代工匠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现保存在内蒙古博物馆内)。在元上都城的西面,有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设计的铁幡竿渠。郭守敬于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设计建造此渠,将铁幡竿山的洪水引入滦河。这是我国北方草原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水利工程。

今后, 随着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进展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参观、考察、采访和旅游的中外人员会不断增多,元上都遗址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区。这座埋没在历史尘埃中七百多年的遗址将会重放光彩。

本文撰写参阅《蒙古族简史》、《马可.波罗游记》等资料
上一篇:全社会都应关注元上都遗址保护和展示工作
下一篇:元上都遗址“申遗”传佳音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5486]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69335]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481]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552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