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蒙元风云>>蒙元风流
  共有 7873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草原上的赞歌是爱的歌海——蒙古族酒歌源流探析

  发表日期:2014年12月18日      作者:王雅丽     【编辑录入:admin

 

                        

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广袤的草原,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蒙古人热烈奔放的性格,也孕育出一曲曲动人心弦的美妙乐章,那里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

    马背上的歌曲,草原的心声。

  “百万民歌内蒙来,都说群众是天才”。这是老舍在世时说的。了解一个民族,要从民歌开始,对于能歌善舞的蒙古族,更应如此。

    马背上的歌曲,草原儿女传达爱的赞歌

    我们所说的蒙古歌,除民歌外还包括草原上的流行歌曲。一听到蒙古歌,特别是长调歌曲,草原就展现在眼前。“蓝蓝的天空上漂着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草原上的歌是游动的白云,是无边的绿草,是奔腾的马群,是滔滔的江河。蒙古族歌曲,发自草原的优美旋律。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毡房的温暖,奶茶的香甜,牧民的友善。“带着雾的轻柔,带着梦的缥缈,带着绿草的芳香,带着清泉的欢笑,乳香飘飘”。“草原上有弯弯的小河,白云在这里梳妆,鸟儿在这里唱歌。”我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民族的歌曲,像蒙古歌与天然环境结合的那样紧密。想草原吗?那就先听听蒙古歌吧。

     家乡就是整个草原。一望无际,外人看来有点荒凉的草原,可是蒙古歌唱出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勒勒车载我逐水草徙迁,阿妈的歌谣伴我睡眠,更难忘牛粪煨暖的毡房,奶茶泡涨的古老赠言”。“雄鹰飞过海洋,越过高山,无论飞到哪里,总忘不了那故乡草原”。

人类对环境的热爱,气势与对家乡的感情。热爱家乡可以说是起码的生态意识。游牧的蒙古族,家的概念是那样广阔,家就是整个草原。就像草原上的地名到处是白音(富裕),赛汗(美好)一样,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蒙古人对家乡草原的歌颂。蒙古歌充分体现“地球村”“地球我们共同的家”的深刻含义。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物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洁白如玉的大雁哟/落在那长满芦苇的湖面上/我们远方的客人来到了/通宵达旦地红火一场吧/装在酒篓里面的/是那甘醇的奶酒呀/敬给亲人的时候/是那陶醉的奶酒呀/长辈们,您们好/请您喝了吧……”那醇厚的音质,甜美的歌声,往往令客人盛情难却。

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你看那暖棚里的羊羔呀/绕着暖棚撒欢跑蹦/尊敬显贵的兄长哟/满人给你们敬一盅/在那八月里盛开花儿的时候/就是八月的景色哟/尊贵的亲戚们来到了家哟/敬上美酒唱起歌/排列着万匹骏马哟/咱们齐镫齐驱吧/请来一万个亲戚哟/咱们纵情欢聚吧/主人的心意哟/是按香气馥郁的美酒/让我们纵情欢乐吧/飞快,飞快的好走马/可要扯紧缰绳上路程/向尊贵的客人亲家您/敬上美酒表盛情……

在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蒙古族民歌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草原风格大放异彩,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向草原深处,去寻觅和考证蒙古族酒歌的源流。

一、 酒歌的产生

蒙古族是一个勇敢的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和迁徙,在这个过程中,饮酒、唱歌成了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蒙古族早期,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为了鼓舞士气,行军或出发前都要把酒当歌,以酒壮行。士兵则边饮酒边高声歌唱,以壮士气。如:“宴时作乐,偕以战歌,欢宴至夜半”①“……战阵摆好后,就吹奏各种各样管乐器,继而高唱战歌”②等,这都足以说明,在古代,酒与歌已成为勇士征战的兴奋剂,而酒歌的产生也就成为了必然。

众所周知,草原的辽阔赋予蒙古族人豪放勇敢的性格,他们喜欢饮酒,能骑善射、能歌善舞。草原上有这样一种说法: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酒可以给人们带来热烈、隆重的气氛,也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带来欢乐,通过歌声与美酒深深表达着蒙古族人对宾客的尊敬和深情厚谊。因此蒙古族人向客人敬献醇香的美酒、献上祝福的歌声,被当作是一种增进友谊的方式。

在很早以前,草原的四季温差较大,为了驱寒热身,人们在吃饭时饮酒,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需求,当时牧区生活内容比较单调,平时聚会较少,所以每次饮酒,都要边饮边唱,以此助兴、消磨时间。渐渐地人们的生活内容开始丰富,生活节奏加快,饮酒的习俗也在发生变化,而与酒有关的歌曲也应运而生。不同的地域风光、人文景观、民情风俗、劳动追求皆为酒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源泉。

二、酒歌的类别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酒歌是在饮酒时所唱的歌。祝酒歌为一种或者一类歌曲的总称。常用在喜庆的场合及欢迎的宴会上,是一种用以祝酒、劝酒、表达美好祝愿及敬意的歌曲。世界各地域、各民族都有其自己的祝酒歌。金杯,这支祝酒歌是在蒙古族众多的祝酒歌中,流传地域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一支。在蒙古族中间,无论男女老少,人人会唱。只要有客人来做客,在敬酒的时候一定唱,以示主人的敬意与祝福。酒杯,传统上应该是镶银的黄羊木碗,配以哈达。敬酒过程中的唱、敬、接、饮,都有一定的规矩动作。要求敬酒者衣帽整齐,斟满美酒,先捧杯唱歌,后俯首敬奉。要求接受者年龄不同、动作不同。但不管接没接杯子,都得等歌曲唱完后,才能饮酒。由于东蒙、西蒙及各地习惯的不同,程序和动作上会有一些差别。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内蒙古的各个草原,每到一处凡有席必有酒,喝酒必有祝酒歌,而祝酒歌又基本上都使用蒙古族的祝酒歌《金杯银杯》,有的有伴奏演唱,有的清唱,有的合唱,边唱边端上满满一杯,再把你的名字编到歌词里,重复地唱,反复地唱,直到唱得你激情飞扬,头脑发胀,豪气顿生,胆气陡长,酒量大增,一饮而尽为止,既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地区人们的热情好客、慷慨豪爽,又活跃气氛,融洽感情,还帮助不喝酒的人大幅度提升胆量和酒量。祝酒歌词也可由敬酒的人随兴编唱。唱完祝酒歌,喝酒的人必须一饮而尽。

在内蒙古,可以说有酒的地方就有歌声,所以内蒙古也就有了“歌的海洋,酒的故乡”之美誉。在蒙古族的迎宾礼节中有这样一种说法——歌声不断酒不断,所以在长期的生活中积淀了很多经典的酒歌,如鄂尔多斯酒歌《浓烈的白酒》、锡林郭勒南部察哈尔短调酒歌《阿素如》、锡林郭勒乌珠穆沁酒歌《思情曲》、科尔沁酒歌《西杭盖》、呼伦贝尔布里亚特酒歌《明亮的太阳》、阿拉善酒歌《八只狮子》等。酒歌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在不同场合、时间,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也不同。(一)敬酒歌:敬酒歌是主人对宾客表示欢迎和敬意的歌曲。在内蒙古,每当家中有从远方来的宾客,主人都会表现出热烈的欢迎之情和由衷的敬意。为此都会举行一个特殊的仪式——敬献下马酒。

1下马酒:为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主人会提前在蒙古包前恭候,当客人到达蒙古包前翩然下马(车),主人就会手捧哈达敬献马奶酒,唱敬酒歌,用歌声和美酒表达草原人的盛情,视为下马酒。

蒙古族这种独特而富有情感的迎宾方式,使人深深地感受到下马酒不仅仅是为了让客人喝一杯酒、听一首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独特的形式加深主宾间的情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感受到亲情、友情带来的博大力量和温暖,感受到草原人的真挚情谊。

2敬酒歌:当宴席开始时,主人会把主宾安排在正席上,举行正式的敬酒仪式,唱敬酒歌。

敬酒仪式是蒙古族最隆重的待客礼节。主人双手捧起哈达,左手托起银碗(传统上应该是镶银的黄羊木碗),斟满酒,先用蒙古语吟诵一段赞美和感谢苍天、大地、祖先的祝词,然后再表达对尊贵客人的欢迎和敬意,接着就唱起敬酒歌。“银杯里斟满了醇香的奶酒,赛罗日外东赛,朋友们欢聚一堂尽情干一杯,赛罗日外东赛……”这是最常听到的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地区的敬酒歌,欢快明丽,给人愉快兴奋的感觉。

当歌声快要结束的时候,主人会弯腰把银碗捧起过头敬献至客人的面前,客人用双手接过盛满酒的银碗,待歌声结束,用自己的左手端银碗,先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弹向天空,表示“敬天”,然后再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弹向地面,表示“敬地”,第三次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向前方平弹,表示“敬祖先”(也有的地方习惯是:如果是晚辈敬长辈酒,长辈会蘸酒点一下敬酒者的额头再点一下自己的额头,表示祝福和感谢之意),做完这一系列动作,客人将酒一饮而尽表示对主人的谢意和尊敬,这时敬酒者将哈达敬献给客人,意味着圣洁的友谊和吉祥的祝福,至此宴席正式开始。

在蒙古族人心目中,酒是表达情谊和待客的最佳物品,他们认为只有让客人喝好才不算失礼,于是也就有了“有酒没菜,不算慢待”的俗语。有时会有客人不胜酒力而不愿喝,这时真正的敬酒歌才开始,说是敬酒歌,确切地说应该叫“劝酒歌”。

(二)劝酒歌:在宴席中,主人为让客人喝好会进行劝酒,一边敬酒一边唱歌,例如:“美酒倒进金银杯,酒到面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浓,远来的朋友干一杯”“舒心的酒啊,千杯不醉;知心的话儿,万句不多”“草原的酒草原的歌,酒歌好像一团火”……正如前文所说“歌声不断酒不断”,在这样的热烈氛围里,即使不能喝酒,也会被感染打动,实在找不到不能喝酒的理由。

劝酒歌的内容也会因客人的性别、身份、年龄的不同而不同,有时也会有感而发,即兴演唱。当然,不是所有的歌曲都是为了敬酒而创作,很多歌曲只是在适当时候,出现在了喝酒、敬酒的场合,而成了敬酒歌。在众多的劝酒歌中,大致可分为唱给长辈、唱给年轻人、唱给远道而来尊贵的客人的几种歌。

每当酒过三巡,歌正兴、酒正酣时,每个人的情绪都被歌声和美酒点燃,这时也会有人来拼酒,蒙古族的拼酒非常艺术化,也是通过唱歌来决定胜负,这样的歌也叫酒令歌或猜拳歌。如《酒拳曲》(巴彦淖尔民歌)等。

三、酒歌的特点

纵观蒙古族历史及蒙古族音乐的发展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到蒙古族民间音乐就像一条主线,将蒙古族的起源、进化以及发展,通过各种音乐编织在一起,形成一部悲壮、雄浑的民族音乐史诗。而酒歌则是这部史诗当中独具生活气息、人文情感的一支旋律,恒久地伴随着蒙古族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为蒙古族欣欣向荣的新生活而歌唱。

从前面提到的部分作品来看,可以说蒙古族酒歌种类较多,内容、形式多样,歌唱情绪随着旋律或悠扬或激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蒙古族酒歌具有丰富而独特、动听且感人的特点。

(一)题材方面: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对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在很多作品中都表现出游牧生活艺术化缩影的特点。例如:锡林郭勒民歌《走马》、呼伦贝尔民歌《辽阔草原》、阿拉善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等。蒙古族也是一个注重礼俗的民族,无论什么时候,凡遇重要的事件、重要的场合以及宴请,都会举行隆重、正式的仪式,因此在众多作品中,也有很多是与礼俗有关的。如《圣主成吉思汗颂》《哈布图·哈萨尔颂》等。蒙古族还是一个多情的民族,多情不仅仅是指男女之间的爱情,更多的还是亲情、友情、乡情等。因此很多作品是借物、借景来抒情。如科尔沁民歌《达古拉》、锡林郭勒民歌《松树》、巴彦淖尔民歌《杭盖——我的家乡》,还有大家非常喜欢和流行的《梦中的额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克鲁伦河》等,这些都源自蒙古族人内心深处最真挚、最美好的真情流露。这些不同题材和内容的作品不胜枚举,但归纳起来,都与这个古老民族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音乐再现了生活,音乐浓缩了生活。

(二)旋律方面:蒙古族一直被称为马背民族,生活、劳动、娱乐等活动都离不开马,因此在马背上体会到的各种快慢与起伏(强弱)、紧张与松弛等感觉,都成为了音乐创作的元素。在众多的酒歌旋律中,可以隐约地感受到马背上的起伏跌宕,因此酒歌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节奏铿锵明快,旋律流畅,在作品高潮处有大跨度的音程跳跃。例如前面提到的鄂尔多斯敬酒歌,节奏欢快明丽,旋律中多次出现四度音程的跳跃,在结尾处还出现了七度的大跳。在其他一些作品中,还常常使用附点、切分等富有动感的节奏型,更加形象地再现了马背上的动感色彩,在音符的运用上也常出现八度的跳跃等,这些都足以说明,包括酒歌在内的大量蒙古族音乐作品,在创作上都充分地体现了马背民族的生活特征,赋予音乐动感、灵性的特点,旋律欢快明朗,流露出蒙古族人特有的生活习俗和善良热情的性格。

(三)声音方面:如果领略过蒙古族的酒歌,一定会有一个最直接的感受,那就是每一位歌者的声音都具有高亢嘹亮、动听委婉的特点。他们的歌声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不同,却有着这两种唱法所没有的音色特质。长调,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诺古拉”;短调,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但节拍相对固定,歌词简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而蒙古族酒歌则恰好吸收了长调的绵长和独特细腻的唱腔特点,偶尔也加入其他唱法无与伦比的“诺古拉”,同时也更多地运用了短调民歌的短小精悍、节奏鲜明等特点。

(四)创新方面:在内蒙古,蒙古族人与汉族人民相濡以沫、和谐共存,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互的影响和融合,体现在酒歌方面的融合和创新十分明显。比如受巴盟河套地区爬山调的影响,牧区的诙谐歌曲《北京喇嘛》演变成了农区的爬山调《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蒙古族短调民歌《扎明扎罕》,后来变成了漫瀚调《打鱼划划》,再如漫瀚调《蒙汉兄弟是一家》,就是由蒙古族短调民歌《扎明老赖》演变而来的等。

进入21世纪,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特别是旅游业的兴起,更加催生出市场所需要的各种题材的酒歌音乐,蒙语唱汉歌、汉语唱蒙歌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创作上还出现了旧调填新词、蒙调填汉词等现象。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酒歌作品或适于在酒席宴上敬酒唱的歌曲。如大家非常喜欢和熟悉的《陪你一起看草原》《我从草原来》《牵手草原》、《套马杆》、《天边》、《游牧情歌》、《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等。这些歌曲的诞生,不仅丰富了蒙古族甚至整个内蒙古的酒文化内容,也带动了大量的音乐创作,为繁荣民族音乐、推广民族音乐、保护和传承蒙古族音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酒歌表达的情感及功能

已述,蒙古族酒歌是蒙古族在生活、劳动、娱乐的时候产生的,它必然也服务于生活、劳动和娱乐,因此酒歌具有服务功能。

我们知道,音乐是情感的流露,而蒙古族酒歌更是表达情感最直接的载体,它在瞬间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它在情感的表达和抒发中,以独有的方式和形态出现,并且被众多人所接受,因此酒歌也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为蒙古族音乐作品也包括酒歌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越来越多的蒙古族歌曲,包括酒歌和适于酒宴上唱的歌曲,不断涌现出来,并且出现在除演出以外的娱乐场所。过去的酒歌是传情达意的媒介,而今酒歌已突破这个范围,开始用于娱乐。因此酒歌又具有娱乐功能。

当然,酒歌归根结底属于音乐的范畴,而音乐最大的功能,就是用来提升品位、净化思想的,特别是来自大草原充满绿色和清新气息的蒙古族酒歌,更显突出。

蒙古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他们认为,是大自然赋予蒙古族生命的力量,也是大自然给予蒙古人生活的物质保障,因此在蒙古族音乐中,包括酒歌,表达的情感都是发自蒙古人内心深处的,他们感恩大自然、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社会,感恩一切。所以酒歌表达的情感也是世界上最圣洁、最感人、最和谐的情感,它涵盖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最纯的情,它的内涵就像广袤的草原一样宽广博大。

结语

如果说草原的美酒可以传递真情,把草原人的情感化作祝福送给亲人、朋友,那么动听的酒歌则会陶醉人的心灵,每每置身于酒的氛围、歌的海洋,“酒不醉人歌醉人”的感慨便会油然而生。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特别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的风土人情。正如一位曾经到过内蒙古,领略了蒙古族酒歌魅力的朋友说的:“这个‘因牧而兴’‘以绿为荣’的可爱可敬的蒙古族,和以其为主的蒙汉各族联袂自然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内蒙古酒歌,原来是百年牧歌,是浓郁情歌,是神圣礼歌,是哲理雅歌,也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对新生活的赞歌!”

蒙古民歌的艺术价值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维也纳,在西班牙,在美国、日本都留下了蒙古民歌悠扬的旋律,赢得了热烈称赞。许多敬酒歌,展现了民族同胞们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酒的地方就有酒文化地域风光、人文景观、民情风俗、劳动追求皆为酒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源于生活又飘有酒香的精彩酒文化层出不穷。如果把这些散落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起来并与酒的物质收藏相结合就可以梳理出一条完整的中国酒文化发展脉络。而且可以广泛弘扬和传承蒙古族及我国各少数民族的优秀民歌文化艺术。让传递博爱情怀的酒歌,传遍五湖四海。


上一篇:蒙古族的数字文化
下一篇:有关成吉思汗的几则神话传说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4879]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67988]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294]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479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