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地方学研究>>区域文化建设
  共有 1349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阿巴嘎旗海音戈壁考

  发表日期:2022年10月20日      作者:陈海峰     【编辑录入:admin

 

摘要:历史文献记载的阿巴嘎旗地域有一个大泊,曾经有鱼类生存,清代朝廷曾经明令禁止猎捕。受自然环境的改变,现今大泊已干涸成为戈壁滩。在田野调查和参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该大泊名称的来历和演变,以及环境影响下变成戈壁的成因做考析。

关键词:阿巴嘎旗;历史地理名称;大泊;海音戈壁

 

 

 


 

海音戈壁位于阿巴嘎旗所在地别力古台镇南45公里,地理位置在东经115°1271″—115°3592″与北纬43°7386″—43°6061″之间,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2公里,面积约240平方公里。背靠玄武岩台地,有名为敖伦宝拉格的自然泉,泉水注入湖盆后形成小面积的淖尔,山坡上有丰水期形成的冲沟,戈壁周边生长有大小不一呈散状分布的芨芨草丛。戈壁西南22公里是呼日查干淖尔湖,水源主要由高格斯台河注入,同时有名为“那仁音高勒”的季节性支流注入海音戈壁,形成小片湿地,戈壁西面有名为敖恩查盖乌拉的山丘,附近有早年被盗掘的辽代古墓,北边有一处散落着残砖破瓦的建筑群遗迹,是建于清代1726年间的海音庙(清廷赐名普祥寺),曾经是供祭阿巴嘎部族先祖别力古台寰椎骨的庙宇。(见图12

海音戈壁,历史上曾有过的大泊,文献资料中记载的息鸡淀,经过大自然的变化,现今已经成为一处干涸的湖盆。因为工作关系,笔者经常前往该地区进行田野考察踏勘,在调查该区域文物古迹的同时,笔者通过查找史料和文献,就历史上不同时期对海音淖尔的记载以及地名演变进行考证,获知海音戈壁曾有过的历史。

一、历史上不同时期对息鸡淀的记载

1宋史记载“……己酉,以翰林学士赵概为辽国信使。辽主驻息鸡淀,尝因会猎,令概赋《信誓如山河诗》,诗成,侑以玉杯。”

这段记载了北宋皇祐2年(公元1050年3月22日),辽兴宗耶律宗真曾经驻跸于名为息鸡淀的地方,当时北宋翰林学士赵概做为朝廷派遣的使者在息鸡淀随耶律宗真一起打猎,耶律宗真命赵概赋《信誓如山河诗》,诗成后,耶律宗真赐以玉杯斟酒与赵概。

另据宋史•赵记载:“聘契丹,契丹主会猎请赋信誓如山河诗诗成亲酌玉杯,且授侍臣六符素扇,袖中,其重如此。,兼侍读学。”北宋时期出现有许多名人名仕,其中赵概与欧阳修一同在朝廷为官做事。虽未知晓赵概所写《信誓如山河诗》的具体内容,但是知道了这段历史里记载着的史实:赵概曾经被契丹(辽国)邀请,契丹国会打猎,请赵概赋《信誓如山河诗》诗成,国亲自用玉杯为赵概劝酒,并且将诗写在面扇子上,授予侍臣刘六收纳在袖中。赵概受到辽主的尊敬,完成了宋辽两国通好的使命,还朝后,兼侍读学士。

2、辽史记载“十九年春正月庚寅,僧惠鉴加检校太尉。庚子,耶律敌鲁古复封漆水郡王,诸将校及阻卜等部酋长各进爵有差。赠萧慈氏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辛丑,遣使问罪于夏国。壬寅,如鱼儿泺。二月丁亥,夏将洼普、猥货、乙灵纪等来攻金肃城,南面林牙耶律高家奴等破之。洼普被创遁去,杀猥货、乙灵纪。三月戊戌,殿前都点检萧迭里得与夏战于三角川,败之。癸卯,命西南招讨使萧蒲奴、北院大王宜新、林牙萧撒抹等帅师伐夏,以行宫都部署别古得监战。甲辰,遣同知北院枢密使萧革按军边城,以为声援。己酉,驻跸息鸡淀……”根据查询资料,获知这段文中记载的十九年三月己酉驻跸息鸡淀”等关键词所反映的的历史背景:辽契丹皇帝的“单于帐”经常移动不定,驻扎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皇宫,也经常使宋朝的使者找寻才能到达目的地完成使命。辽代第七位皇帝兴宗耶律宗真契丹名耶律只骨10311055在位期间,于重熙十九年公元1050)率领大军征战西夏时,也就是史称辽夏第二次贺兰山之战,在西进的途中(322日)曾经驻跸于息鸡淀,当时北宋派遣赵概出使辽国,在息鸡淀耶律宗真相会。

3清代张穆所著《蒙古游牧记》中记载:“右翼旗……南至博罗温都尔岗,百七十里接察哈尔正蓝旗界,旗南四十五里有哈尔海图泉,五十里有息鸡淀,蒙古名哈雅诺尔,内地伦捕池鱼者,率众聚于此。” 这里提到的右翼旗,是阿巴哈纳尔右翼旗,区域内有名为息鸡淀的地名,并说明蒙语称谓为哈雅诺尔。同时还记载着:“又胡峤陷北记曰:塞外有息鸡草,尤美而本大,马食不过十本而饱,淀或因草得名欤。酉阳杂俎:席箕一名塞芦,生胡地,古诗有千里席箕草之句;王建咏席箕帘句云:“单于不向南牧马,席箕遍满天山下”,然则息鸡又席箕之讹转也。”

二、息鸡淀与海音淖尔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上均有关于息鸡淀的记载,“息鸡”指的是什么,张穆在《蒙古游牧记》的记述中,引用了五代后晋时期名仕胡峤所著的地理风俗《陷虏记》、唐代名仕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给予“息鸡”是一种草的定义,以及大泊因草而得名息鸡描写,并转引其他名仕有关描写“席箕”的古诗,强调了说明“息鸡”是“席箕”的讹转。所以无论是“息鸡”还是“席箕”的称谓,现在来说,就是我们在草原上经常见得到的芨芨草。在唐宋人诗中如李贺秋尽见旄头,沙远席箕愁王建单于不向南牧马,席箕遍满天山下顾非熊席箕草断城池外,护柳花开帐幕前秦韬玉席箕风紧马豩豪以及《太平广记》中所引古诗千里席箕草句等等中所提到的席箕,都是对芨芨草的描述《蒙古游牧记》还记述着“旗东南九十里有奎腾河,土名阴凉河,源出自卓索图站,西北自阿巴噶界流入,径经察罕阿鲁克山西流入郭和苏台河入息鸡淀……”说明了上游奎腾河汇聚了郭和苏台河流入息鸡淀的事实,奎腾河与郭和苏台河既是现今的灰腾河与高格斯台河。《清史稿》中也记录有“阿巴哈纳尔右翼札萨克驻永安山,在张家口东北六百四十里。……南,息鸡淀,蒙名哈雅” 的地理名称。根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绘制的阿巴哈纳尔右翼旗地图,有蒙文字标识名为“胡日嘎海音诺尔”的湖泊(见图3)。蒙语“胡日嘎”汉译是羊羔、“海音”汉译是丢弃或丢失之意,在当地有“羊羔丢失是因洪水冲流至此”的传说,地图上还有蒙文字标识的“高格斯台高勒、巴彦查干乌拉、孟克浩特乌拉、昌图乌拉”等地理名称,按照地理方位,胡日嘎海音诺尔就是现今的海音淖尔。汉语“鸡息淀”与蒙语“哈雅诺尔”就其称谓上虽然并没有内在的必然关系,但是在地里位置上是重叠的,随着自然变化,湖泊干涸,其称谓也渐渐成了如今的海音戈壁了。

三、海音戈壁曾经是个大泊

综合上述考证,可以确定历史文献上记载息鸡淀就是位于现今阿巴嘎旗的海音戈壁,它曾经是个有鱼类生存大泊,与其西南相距22公里是呼尔查干淖尔湖,东南百公里相距的就是《蒙古游牧记》中记述的产鱼最盛的达里诺尔:

“右翼旗……正北三百五十余里有池二处,河三道,其最大者名达尔诺尔,周广二百余里,中有岛屿为水禽聚集之所。东南四十里曰岗噶诺尔,广四五十里,中有细流与达尔诺尔相通,西北为嵩赖河,东北为公古尔河,西南为舒尔噶河,四处之水分流入达尔诺尔,产鱼最盛诺尔之,利尽克什克腾、阿巴噶、阿巴哈纳尔,三部蒙古共享之,所产滑子鱼每三四月间,自达里诺尔溯流而进,填塞河渠殆无空隙,人马皆不能渡,内地及喀喇沁翁牛特等处种地民人看其利,往往偷捕池鱼,于所部哈雅诺尔地方造房过冬,雍正乾隆间屡次禁示,民贪其利,弗从也。乾隆六年直隶总督孙嘉淦奏请听民网取,诸札萨克以为言,旋禁止之。嗣经方观承奏定,凡出口民人,有携带渔网者,即行拦阻,进口之人,有载运滑子鱼者,无论民人蒙古,一体查治罪并于可通鱼池之苏家店子、森吉图汉口发兵轮守,移咨理藩院行文,各札萨克严禁属下拉鱼进口食,克什克腾札萨克在于必力汗沟口,实力巡防,勿令透漏。”

“旗南四十五里有哈尔海图泉,五十里有息鸡淀蒙古名哈雅诺尔,内地伦捕池鱼者,率众聚于此……

……据阿霸哈纳尔札萨克原任多罗贝勒那穆扎旗下协理事务,二等台吉乖钟等呈称:从前申部乞将我们游牧哈雅诺尔处打鱼民人驱除,今将我们游牧哈雅诺尔处又有将及三百民前来打鱼,我等遵照部咨校谕驱除……”、“……以致民人聚移仍在哈雅诺尔等处滋扰舒属不和,应将热河同知、已调石景山同知巴什、多伦诺尔同知岱通、巡查围场总管彭苏克均照例各降一级调用……

从上述史料文字中获知:这一带湖泊河流几多,每年三四月间,溯流而进产卵的滑子鱼多的都把河渠填塞,内地农民经常聚集起来,不但捕网偷鱼,而且在哈雅诺尔地方造房过冬,以致影响到地方的利益,因此地方札萨克上书朝廷,状告捕网偷鱼的内地农民,雍正乾隆年间也多次采取设置检查关卡、进行禁捕巡查、抓捕治罪等措施来保护地方的利益。同时,对禁止捕鱼查禁不力、管理松懈的官员进行降级处罚。清雍正乾隆时期,是为1723年—1799年间,文中提到的“哈雅诺尔”即是海音淖尔,在这个历史阶段,它还是个有鱼生长的大泊,与之相距的几个湖泊之间均有河道相连(见图4)。

四、结语

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干旱气候增多、水量蒸发、地表水减少、风沙侵蚀、河道变窄或受阻改道等等因素的影响,有名为鸡息淀的大泊——海音淖尔浪花不现、鱼儿不见、河水渐息、湖底渐显,大泊周边的席箕也尽遭沙埋,湖水面积从缩减到消失成了现今的海音戈壁了。海音淖尔已成为历史,成了一片盐碱覆盖的干涸湖盆,周边留下了有考古意义的沙丘掩埋下的辽代古墓,留下了一处散落残砖破瓦的庙宇遗迹,留下了还在涓涓细流的山泉和零星散布着的芨芨草丛,留下了文献史料中轻笔带过的记载。

海音淖尔,已经不单单是个地理的名称,它是追溯阿巴嘎旗自然环境变迁的一个反映和变化着的现象,从海音淖尔地名考证中,可以看到历史上有过诸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背景,它带着深深的历史烙印,在破解当地考古方面的难点问题上可以有所帮助。

 

 

作者:陈海峰,蒙古族。阿巴嘎旗博物馆馆长,锡林郭勒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锡林郭勒文化研究所关于聘任研究员的决定
下一篇:中国地方学开新篇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5342]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69063]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456]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5408]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