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百年古都>>蒙元文化词典
  共有 10927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蒙元文化词条摘编(一)

  发表日期:2008年6月3日      作者:焦福宝     【编辑录入:admin

 


 

编者的话:为方便广大上都文化爱好者研究、读者阅读特摘编部分常用的历史名词,仅供参考。由于资料匮乏、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

宣政院元代中央官署名。执掌全国佛教事物以及吐蕃地区军政。初名总制院,始署于至元六年(公元1264年),由国师八思巴兼领。至元二十五年,因其掌管吐蕃之地军民财赋事关重要隧据唐代于宣政殿按照吐蕃史臣之例,改总制院,秩从一品。设院使、同知、副使、参议等官。所辖吐蕃之地,下设吐蕃等宣慰司都元帅府(亦称朵忽麻宣慰司),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亦称朵甘思宣慰司)、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亦称乌思藏宣慰司)。宣慰司之下又设安抚司、招讨司、宣抚司、元帅府、万户府等地方机构。其官属自选,僧俗并用。吐蕃发生变化,则设行宣政院前往镇戍。遇有重大军事行动,则与枢密院共同处置。

【怯薛】蒙古与元朝的宿卫亲军。“怯薛”一词,系蒙古语,意为轮班警卫。成吉思汗建蒙古国后,组建了一支一万人的怯薛军,其成员多为万户、千户、百户、十户的子弟及其随从。这是成吉思汗直接指挥的最精锐的部队。平时,怯薛分四班入值宿卫,每班三昼夜,由怯薛长统领,护卫大汗,同时兼做大汗斡耳朵(意为殿帐)的冠服、弓矢、饮食、文史、车马、庐帐、府库、医药、卜祝等杂事。蒙古国时期,怯薛既是大汗亲军,又是国家的中枢行政机构。怯薛长参与军政事物的管理,是大汗的亲信和助手。入元之后,怯薛虽不再是中枢机构。但其成员仍分番侍卫,兼宫廷杂役,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种种特殊待遇。他们是中央和地方军政官员的主要来源。

【蒙古军】元代军队的一种,系由蒙古和色目人组成。据史书记载,蒙元时期,蒙古人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论众寡,尽签为兵,上马侧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这是蒙古统治者所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

【探马赤军】蒙元时期军队的一种。“探马赤”一语,学界考释不同。有的认为来自突厥语“达摩支”(泛指达官),有的认为来自契丹语“鞑马”(意为扈从官)。其成员最初是从兀鲁兀惕、忙兀惕、弘吉剌、亦乞烈思、扎剌儿等五个蒙古部族的千户、万户中抽取的精锐之士,后来亦有色目人与北方汗人参加。通常被看作是先锋部队,是远外攻艰的“重役军”。元统一后,为镇戍兵的一种,分戍各地。

【汉军】元代军队的一种。系由北方汉人(包括汉、契丹、女真等族)组成。元统一后,汉军多作为镇戍军戍各地。

【新附军】元代军队的一种。系指收编的南宋军队。元统一后,和其他军队相参并用,或镇戍,或屯垦,或参加军事征讨。

【中统元宝交钞】元代纸币名。简称中统宝钞、中统钞。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十月开始印行。面值分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贯文省、二贯文省、十等。法定以银为本,钞二贯同白银一两。

【厘钞】元代纸币名。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开始印行。面值分二文、三文、五文三等。至元十五年以厘钞不便于民,复命罢印。

【至元通行宝钞】元代纸币名。简称至元宝钞、至元钞。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开始印行。面值自二贯至五文凡十一等,与此前发行的中统元宝交钞并行,一贯当中统钞五贯,二贯当白银一两,二十贯当赤金一两。

【至大银钞】元代纸币名。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开始印行,自二两至二厘凡十三等,与此前发行的中统元宝交钞、至元通行宝钞并行。一贯当至元钞五贯(当中统钞二十五贯)、白银一两,黄金一钱。

【至大通宝】元代铜钱名。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开始铸造发行,一文当至大银钞一厘。同时,铸大元通宝,一文当至大通宝十文,两种铜钱与此前所印的中统钞、至元钞、至大银钞以及前代铜钱一同使用。至大四年,仁宗即位,以新旧钞币倍数悬殊,轻重失宜;铜钱鼓铸弗给,且钱钞并用,弊病其多,遂诏令废止铜钱与至大银钞,仍行用中统钞、至元二钞。

【大元通宝】元代铜钱名。参见“至大通宝”。

【至正通宝】元代铜钱名。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开始铸造发行,与历代铜钱并行。又印行新的中统交钞,一是当铜钱一千文、当至元宝钞二贯。元宝钞仍旧通行。至正十一年,于河南、江浙、江西、湖广等行省及济南、冀宁(今山西太原)等路置宝泉提举司凡十二,掌鼓铸铜钱与印造交钞。元末,政府印钞无数,物价腾踊,各处只能以物易易物,或以银钱交易,公私所积之钞遂无法使用。

【蒙古国子监】元代中央教育机构名,掌蒙古文化教育,秩从三品(延佑年间一度为正三品)。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始立。初置司业一员。至元二十九年依汉人国学例,始置祭酒、司业、监丞诸官。

【蒙古翰林院】元代中央官署名,负责以蒙古新字即巴思八字译写其他民族文字,兼掌颁降玺书。秩从二品(后曾正二品、从一品)。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忽必烈诏令颁行蒙古新字,并规定以该种文字学士于国学院。至元十二年,立新字学士于国史院。至元十二年,立蒙古翰林院,设丞旨、大学士、待制、修撰、应奉等官。

【回回国子监】元代中央教育机构名,掌亦思替非文字(一些学者认为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字)教育。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八月,置回回国子学。至仁宗元年(公元1314)四月,复置回回国子监,其生员,多充回回译史等职。

【回回司天监】元代中央官署名,掌观测天象,推算历法。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忽必烈征辟回回天文学者。西域扎马鲁丁推进《万年历》,受到忽必烈信用。至元八年,建回回司天台于上都,以扎马鲁丁提点。至元十七年(公元1312年),回回司天监,秩正四品(后一度正三品),设提点、司天监、少监、监丞等官。回回司天监为研究回回天文历法作出了贡献。

【蒙古字学】元代进行蒙古字教育的学校。忽必烈即位后以八思巴为国师,创制蒙古新字,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颁行。同年七月,置诸路蒙古字学。十二月,中书省颁行学制,命诸路府官僚子弟入学,规定上路、下路为二人,府、州为一人。余为民间子弟,上路为30人,下路为25人。至成宗大德五年(公元1301),又定生员数额,散府20人,上、中州15人,下州10人。政府拨一定数量的土地归学校。以其租入钱粮充师生廪膳及学校其他费用。生员免除自身的杂役。学校以蒙古新字译写的《通鉴节要》为主要教本。学习优秀者,经考试可充任蒙古译史或蒙古字学官等。

【社学】元代村社设置的学校。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二月,元政府建司农司,同时颁布农村立社法令。之后,广大农村陆续建社。政府在立社令中规定,每社都要建学,选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先读《孝经》、《小学》,以及《大学》、《论语》、《孟子》等。至元二十三年,各路学校总数为20166所,至元二十五年为24400余所。但许多学校有名无实。至元后期,社学之制多废弃不举。

【阴阳学】中国古代专门进行天文、历数、五行等教育的学校。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依儒学、医学之例,始置诸路阴阳学,选择通晓阴阳学者为师以教诲生员。其学习优秀者经考试可在司天台任职。明、清两代,地方上也设有阴阳学。

【蒙古畏兀字】成吉思汗时期创作的一种蒙古文字。成吉思汗前,蒙古原无文字,习以刻本或结草纪事。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了乃蛮部后,命令被俘的乃蛮部掌印官畏兀人塔塔统阿以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教授蒙古贵族子弟。畏兀字即古回鹘字,源于粟特字,系拼音文字。这种畏兀字拼写的蒙古文,即称为蒙古畏兀字。蒙古建国后,逐渐流行,蒙古统治者常用于书写诏令文书,并用来译写汉文典籍。八思巴字创制后,蒙古畏兀字虽不在作为官方文字使用,但仍流行于民间。元仁宗时,僧人却吉斡斯尔对蒙古畏兀字进行了变革,使其更适合蒙古语的特征。今天我国使用的蒙古文由蒙古畏兀字发展而来的。

【八思巴字】元代八思巴创造的蒙古文字,又称蒙古新字。八思巴,吐藩萨斯迦人。忽必烈即位后被封为国师,受命创制蒙古文字。八思巴在蒙文字母的基础上加以变革,创制出蒙古文字,至元元年(公元1269年)作为法定的官方文字正式颁行。八思巴字共有字母四十多个,方形竖写,既用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拼写古汉语。元代官方文书,多用八思巴字书写。现在尚保存有一些用八思巴字书写的元代碑刻以及官印、钱钞等文物。由于识读困难,元亡之后,八思巴字即不再流行。

【答失蛮】元朝人对伊斯兰教士的统称,其传教称木速蛮(即阿拉伯话之穆斯林)。大部分来自中亚和波斯地区。蒙古族统治者采取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答失蛮和释、道、也里可温等一样受到优待。蒙元时期入居中国境内的伊斯兰教徒很多,其中很多人在中央和地方担任要职,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也里可温】元朝人对基督教徒和传教士的统称。基督教的聂思脱里一派,唐初即传入中国,称大秦景教。公元485年唐武宗灭佛后,景教也同时被禁。至辽、金时期,该教才又在中国西北和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中盛传开来。蒙古几次西征,大批西亚、东欧的基督教徒被裹胁或俘掠东来,散居各地。由于蒙古族统治者对各种宗教兼容并蓄,于是基督教徒甚至担任了元政府的高级官职。元亡之后,中国境内的基督教又趋灭绝。直到明后期,西方天主教士才又重新进入中国传教。

【全真道】道教的一个支派,始创于金朝中期。创始人王喆,字知明,号重阳。该教反对饮酒茹荤,反对娶妻生子,倡导静心修身,除却人间情欲,以返本还真,得道成仙。蒙古兴起后,全真道首领丘处机投靠蒙古贵族。他不辞辛劳,奉诏赴中亚会见成吉思汗,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养身之道,受到成吉思汗的宠信。全真道也因此受到优待,道徒得以优免赋役差岁,故传播日广,势力大盛。从蒙哥汗时期开始,蒙古统治者在道教与释教斗争中偏袒释教,全真教受到抑制和削弱。明清时期,全真教虽继续绵延流传,但其势力日渐衰弱,没有再出现金元时期的盛况。

【站赤】元代驿传名称,为蒙古语音译,意为司驿者,指站官、站户,亦泛指驿传。又做“站驿”、“ 驿站”。 成吉思汗时即开始设置驿站。窝阔台即位后,开始建立广大的驿站系统。元朝建立后,驿站遍及全国。以大都为中心,东北至奴儿干之地(今黑龙江口一带),北方至吉利吉思(今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西南至乌思藏宣慰司辖境(今西藏),驿路畅通无阻。驿站有水陆之分。水站用舟船,陆站用马、牛、车、狗等,又有马站、牛站、车站、狗站(以狗拉撬)之称,当时全国驿站有一千五百多处。


上一篇:青花瓷(二)
下一篇:金莲川幕府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5478]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69303]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480]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55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人:admin

IP:121.56.213.190

发表人邮件:base0321@yea.net 发表时间:2008-06-03 20:04:21
    

这是细活。

集腋成裘!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