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上都研究>>人才库
  共有 2191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殷继红【研究上都文化与锡林郭勒文化 人才库】

  发表日期:2022年8月29日   出处:上都星光        【编辑录入:admin

 

殷继红yin jinhong(1975—)女,天津宝坻县人。上都文化研究知名人士。作家,诗人,文化学者。毕业于内蒙古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供职于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任理事、副秘书长。锡林郭勒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

二十年来在西乌珠穆沁和锡林浩特任教。从事上都文化、乌珠穆沁文化、锡林郭勒文化和元代历史的研究,研究方向是中国地方学和地域文化建设。热心于文化、文学事业。锡林郭勒盟作家协会会员,锡林郭勒盟诗词家协会会员。


 

 

殷继红作为本土历史文化研究学人,多年来竭诚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蒙元文化、乌珠穆沁文化、锡林浩特文化等地方学建设方面的研究,多有建树。

相关论文《锡林郭勒的由来和变革》《我的家乡锡林郭勒,游牧文明成长的地方》《上都遗址的历史价值和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乌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明的瑰宝》《历史悠远的锡林浩特》《乌珠穆沁庙宇考》《扈从诗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上都遗址的历史价值和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浅谈忽必烈时期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融汇》《说说元代上都景观》《元代京城上都的建筑形态和独特风韵》等在《地方学研究》《中国地方学信息》《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研究通讯》《元上都文化》《中国蒙古学信息网》等专著和专业学刊发表。受到了业界广泛关注。

拥抱上都文化遗产,守护锡林郭勒文化研究。着墨自然文学与锡林郭勒文化书写聆听750多年前锡林郭勒大地的脚步声,马蹄声。呼唤上都遗址蕴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磅礴气韵,探寻一座空城蕴涵的巨大世界文明音讯。殷继红被深深的震撼了。参加首届亚洲地方学建设与地方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向世界发声,让世人听到锡林郭勒在地方学建设和锡林郭勒文化研究的不凡的脚步声。

她写神奇的乌珠穆沁,她写空城一座;她写锡林郭勒的历史变迁,她写一位元代皇帝的哀歌;她评元代扈从诗词,她书草原时代壮歌;她写大草原的独特的游牧风情,她写锡林郭勒文化的长歌。

情出自然,笔下放歌。满腔诗情,率直洒脱。远离俗套,不拘一格。我行我素,践行自我。

把柔情表达给了苍茫草地,把大气献给了历史的长河。

在文学与文化两个领域游走,是作家、诗人,也是文化学者。为锡林郭勒发声,耐得住困惑和寂寞。一篇篇文化散文,一章章历史的论说,一首首牧羊姑娘的吟唱,一段段爱与痛的恋歌,倾心写下两百诗篇,主编四集儿童诗歌,成就了一个诗意草原的写者。

殷继红在上都文化研究和锡林郭勒文化建设方面有多篇论文发表。《乌珠穆沁的地域风情和文化风韵》《乌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明的瑰宝》话说锡林浩特的前身和由来》,这一系列的论述,有的在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发言,取得了广泛关注。锡林郭勒历史,有锡林郭勒人说话,说到亚洲首届地方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为锡林郭勒这份净土蕴涵的深厚文化,竭心尽力,鼓与呼!

 

 

 


 

 

《上都遗址的历史价值和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2018年12月写作完成。是殷继红论述上都文化的首篇力作。论文指出:上都作为大元帝国的百年都城,成为元代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孕育了辉煌、璀璨的上都文化。上都是成就元王朝帝王大业的发祥地。忽必烈治国的儒学理念令元朝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昌盛,并对草原文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上都在中外交往史上具有深刻、久远的影响。上都遗址申遗成功彰显了上都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地位和历史意义。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中华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对于世界文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都遗址的历史价值和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www.caoge.com) 分五个方面作了论述。一、上都是成就元王朝帝王大业的发祥地。二、忽必烈治国的儒学理念和对草原文化的影响。三、上都在中外交往史上具有的深远影响。四、上都遗址申遗成功彰显了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地位和历史意义。五、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浅谈忽必烈时期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融汇》。20181212日完成,9000字。1213日在《元上都文化》网发表。论文观点鲜明,论据凿凿,论述开阔,洋洋洒洒,言浅韵长,不仅是篇学术之作,也是一片上好的历史散文。

论文强调:元世祖忽必烈是元王朝的创建者。1251年忽必烈驻帐于金莲川,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金莲川幕府”。1256年至1259年在金莲川建造新城,取名开平。1260年忽必烈在此即大汗皇位。忽必烈是大元帝国多有建树的一位皇帝。他从草原走来,把草原游牧文明带到了中原。上都作为大元帝国的都城得天独厚,成为融汇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汇聚华夏文明与西域文明的集大成之地。上都的宫殿楼阁既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又融汇了游牧文化的风格。上都司天台为中华民族在世界天文学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中华一统,文明荟萃,海纳百川。其显著特点是:兼收并蓄、融汇发展、和而不同,多元共荣。

元世祖从草原走来,把草原游牧文明带到了中原。上都作为大元帝国的都城得天独厚,成为融汇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汇聚华夏文明与西域文明的集大成之地。上都的宫殿楼阁既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又融汇了游牧文化的风格。上都司天台为中华民族在世界天文学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中华一统,文明荟萃,海纳百川。其显著特点是:兼收并蓄、融汇发展、和而不同,多元共荣。

忽必烈是大元帝国多有建树的一位皇帝。他从草原走来,把草原游牧文明带到了中原。上都作为大元帝国的都城得天独厚,成为融汇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汇聚华夏文明与西域文明的集大成之地。上都的宫殿楼阁既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又融汇了游牧文化的风格。上都司天台为中华民族在世界天文学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中华一统,文明荟萃,海纳百川。其显著特点是:兼收并蓄、融汇发展、和而不同,多元共荣。

 

《乌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明的瑰宝》首发于《锡林郭勒日报(http://xilinguolenews.com.cn)(www.xlglrbw.com)10月25日《文化》专版。阐述了乌珠穆沁文化文化的特性和内涵。首次定义了乌珠穆沁文化:乌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化的瑰宝,是由大草原和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滋生孕育的文化。生活在乌拉盖河流域的蒙古族部落,在祖国地图雄鸡脖子的地带,逐水草而居。成就了这一方土地和这一群体特有的乌珠穆沁文化。

乌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化的瑰宝,是由大草原和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滋生孕育的文化。生活在乌拉盖河流域的蒙古族部落,在祖国地图雄鸡脖子的地带,逐水草而居。特殊的历史文化印记和地域风貌,在天然牧场上放牧牛群、羊群、马群的生产生活方式,独特的语言文字和风俗民情,历史悠长的长调牧歌、民族服饰、博克运动和赛马,尊崇大自然的原始生态的情怀,尊崇长生天和英雄的理念,从众和自尊同在,善于自律,好客交远,迁徙流动,和而不同,这些元素长久孕育发展和成熟,成就了这一方土地和这一群体特有的乌珠穆沁文化。

 

殷继红老师多年来坚持文学创作和历史文化研究,是作家,诗人,又从事锡林郭勒历史文化研究工作。从诗文中,我们读到了一匹马的草原,一个人的空城,剑客走江湖,在作学问的炽热情怀中,透露着一丝忧伤,一份悲壮。应该是作者的真情吐露。坚持上都文化研究和锡林郭勒地方学建设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静下心来作点学问,需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坚守。

她自以为自己做得还不够,但已经赢得了不少赞誉声。锡林郭勒的著名文化人,称赞她是“青年文化学者”,鄂尔多斯的文化长者,称她为“先生”,北京联合大学的学者,称说一直在读她的论文。

元代扈从诗文是中华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019年1月完成,约5000多字。1月26日在《元上都文化网》发表。

草原是诗,文化是魂。七百年前的扈从诗,是草原的绝唱,也是13、14世纪中华文化的见证。内容概要:从元世祖忽必烈起,在元帝国实行两都制,皇帝每年都由大都巡幸上都。从四月到八月近半年的时间驻夏金莲川,来回两次行进在驿路上。皇帝在驿路途中,一直有随扈的官员处理朝政,巡幸队伍就是行进中的朝廷。扈从官员和文人学士沿途所写的诗文是研究元代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百年间的扈从诗文,成就了上都、大都间的历史之路,文化之路,文明之路。扈从诗文是上都文化独特的风景线,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一页。关键词:上都、大都间驿路扈从诗文 历史文化之路。

十三世纪中叶元灭金、夏,平南宋,实现了中华多民族的大一统。大元帝国的伟业,造就了一大批诗词曲赋大家。在中国诗歌史上,元诗留存至今的就有三万余首。在元诗中,咏上都诗占有一定的比例。元代吟咏上都的诗作是一道亮丽的历史文化风景线。这些诗作不仅艺术品位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具有珍贵的史学价值。

上都于1256年到1259年间初建,定名为开平。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开平登基作了皇帝,开始了上都、大都间皇家驿路的历程。元代实行两都制。大都、上都间元朝的皇帝每年巡幸往返,大批的官员随从理政,驿路和驿站就是行进中的朝廷。扈从文人写下的诗文记录了沿途的风情,成为珍贵的史料和文化遗产。

咏上都诗独具特色,它不仅是研究上都历史的珍贵资料,同时对研究我国北方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咏上都诗作,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上都城及其周围地区的山川景物、社会生活的作品;一类是歌咏从大都(今北京)到上都沿路途中的地理景观、风土人情的作品。在艺术体裁上,既有长篇组诗式的“纪行诗”,也有短小精悍的五言、七律、绝句等。咏上都诗作几乎与元王朝的兴衰相始终。

元人吟咏上都和驿路风情的诗文,是研究元代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是上都文化的独特风景。元人扈从诗作,富有草原大漠的风韵,记录长城内外风俗人情,记事状物,独具特色。有的诗文通俗明畅,对仗工整,格律严谨,技巧纯熟。有的诗文意气纵横,气势恢弘。有的风雅飘逸,清幽婉丽。诗词曲赋,洋洋洒洒,风格各异,色彩纷呈。上都地区瑰丽的自然景色,旖旎的草原风光,以及古代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等,都出现在元人的诗文之中。这些扈从诗文大作,描绘了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融会的历史画卷,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百年风云,是我们了解了塞外草原的风情和历史文化绝佳史料。数千篇诗文堪称文学艺术的宝库,瑰丽璀璨。掩卷沉思,这份厚重的元代历史文化,这份独放异彩的上都诗卷,永远是上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一份珍贵遗产。

 

《乌珠穆沁草原的古商道和口岸文化》,2019年3月完成约3000字。3月18日在《元上都文化网》发表。

乌珠穆沁的口岸文化独树一支,独具风韵,是乌珠穆沁文化弥足珍贵的部分,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尤为显得突出。文章指出:乌珠穆沁草原历来就有通往漠北的商道,著名的蒙马处就在珠恩嘎达布其,如今已经成为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陆路口岸。北通蒙、俄,南达锦州港出海口,成为新兴的商贸大通道。

在工业化进程中,全方位开放,利用外力加大发展的力度,营造发展的强势,成为各地快速发展的惯列。利用国内外游资和商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强劲发展。工业化总是和贸易壁垒的打破相联系的。正是西方的工业化推动了航海业的兴起和非洲大陆的发现。珠恩嘎达布其成为国际常年开放口岸打开了乌珠穆沁全方位开放的国门。一条连接蒙古国、俄罗斯,通往锦州出海口的欧亚新通道已经初现规模,蕴育了强大的商机和后续发展的广阔空间。

大连大通让昔日的蒙马处旧貌换新颜,中华崛起草原商机无限。正所谓,商海后浪推前浪,大潮叠起兴草乡。昔日商道蒙马处,如今口岸通八方。

 

《锡林浩特文化的特性与经济社会发展》20194月与徐进昌合著,约4000字。524日由锡林郭勒日报《额吉淖》以《历史悠长的锡林浩特》为题发表。

锡林浩特是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首府之地,蕴涵深厚,是锡林郭勒的中枢所在,值得下功夫探寻它的文化底蕴和今后的广阔发展前景。内容概要:锡林浩特历史悠长,千里旷野,是游牧文明成长的地方。阿巴哈纳尔的称谓印证了历史上它从哪里来。这方游牧文明的净土,是文明成长的地方。

近代的贝子庙,俗称喇嘛庙,有着270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影响。从几座零落的平房商户到拔地而起的一座草原新城,这里是个包容和创新的地方。游牧文明和新时代交织,喇嘛教与现代文明共存,中国马都成为靓丽的品牌。牧野茫茫的草地润泽了蒙元文化,锡林郭勒的首府绽放着走向小康的辉煌。

关键字:创新包容的新城 从游牧文明走来 喇嘛庙的兴隆之地 现代文明成长的地方

锡林浩特是一座草原上的新城,享有“草原明珠”的美誉。上世纪四十年代,只有一座贝子庙坐落在敖包山下,彰显着喇嘛教信众的虔诚和宗教文化的兴旺。庙西、庙南散落的一些季节性商贩,曾被称作“西商”、“南商”。

这座伴随新中国而新兴的草原盟府之地,环抱在草地之中,簇拥着草地而生。面目今非昔比,群体生机勃发,五业兴隆昌盛,焕发着无穷的活力。由阿巴嘎纳尔旗和锡林浩特镇一路走来,这座草原新城,带着历史的风尘和游牧部落的情韵,走近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小康的进程。

 

锡林浩特文化的特点是具有游牧文明特质,融汇现代精神文明,开放、和谐、包容、创新、进取。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操守,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理念,四海为家兼容天下的胸怀,崇尚英雄公平竞技的追求,仗义宽厚贡献家国的信念。这些特性构筑了锡林浩特文化的独特属性,彰显了这一区域由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理念,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的有别于其它文化的特质。

锡林浩特文化的外延是游牧文化和草原文明,与蒙元文化、上都文化一脉相承。是一个文化的支脉。它的核心区在阿巴嘎纳尔和周边辐射地区,包括阿把嘎岩画和金界壕边墙。

 

 


 

 

 

《说说大元上都景观》于2019年写作完成。约4000字。56日在《元上都文化》网发表。这篇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文笔简洁。是论文,也是故事。研究者可以参阅,旅游者可以听故事,雅俗共赏,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内容概要:中华文明在13~14世纪呈现出多元一统的和谐发展的局面。上都作为大元帝国的都城得天独厚,成为融会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汇聚华夏文明与西域文明的集大成之地。分大安阁、 上都司天台、 孔庙  帝师寺、 扎马宴五部分作了叙述。

上都是元王朝大帝国的都城,是斐誉中外的世界性大都市和元代政治、文化中心。元帝国实行两都制。上都又有上京、滦京、夏都之称,原为开平府。每年四至八月元帝国的合罕在此驻夏,处理内政外交诸事。上都作为大元帝国的京畿重地,举足重轻,令人景仰的之地比比皆是,略陈一二,以飨有意者。

一、大安阁

被称为“圣龙起飞之地”的上都城巍峨雄伟、谱写了中华文明的新篇。大安阁是上都的主要宫殿。它位于内城(宫城)北部,至元三年(1266)十二月建成(《元史》卷六《世祖纪》)。它是上都大内。(1)元朝皇帝在这里登基、临朝、议政、修佛事,相当于大都皇宫的大明殿。在这里经常举行重大典礼,如元成宗、武宗、天顺帝、文宗、顺帝即位时的忽里台,都是在此召开的。(2)元朝皇帝还经常在这里与诸王、大臣聚会,接见外国使者。

二、上都司天台

大元帝国有世界性的大视野,大情怀,广揽天下人才,发展一流的科技事业。建立国家天文台,委任西域的扎马鲁丁任首任台长。郭守敬等朝内优秀人才相伴共事,融汇了世界最顶端的技术和理念与见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明荟萃,彰显文化和科技的强盛。

上都司天台也称回回司天台、北司天台,成立于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地点在上都的承应阙宫。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该回回司天台官署,以札马鲁丁点。”札马鲁丁成为上都司天台的首任天文台台长。《元史·百官志六》记载,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即建国号为大元的当年,“以上都承应阙宫,增置行司天监”。经过这些史料确认了上都司天台的成立日期和地点。

三、孔庙

建开平城即建有孔庙,1267年又重修扩建,孔庙与上都同在,并一直享有皇家祭祀。1331年元文宗,1336年元惠宗两次为孔庙赐碑匾。至元十一年(1274年),上都制作孔子等十位哲人像供奉。

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在上都即大汗皇位。即位诏书大讲“文治”。“朕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于此矣”。中统二年(1261年)世祖皇帝向全国颁发了一道诏书,“宣圣庙及管内书院,有司岁有致祭。月朔释奠,禁诸官员使臣军马,毋得侵扰亵渎,违者加罪。”至元四年(1267年)拨巨款重建孔庙。

四、帝师寺

八思巴为一代释教禅师,被元世祖忽必烈拜为帝师,在他主持下创制了蒙古新字。1279年八思巴去世,朝廷诏郡县建庙通祀。1324年泰定元年朝廷又将11个八思巴绘像颁发各省,命据此制作塑像加以奉拜。

从十三世纪四十年代起,西藏喇嘛教萨迦派的首领萨班就归附了蒙古统治者。忽必烈在潜藩时期,与萨班的侄子八思巴密切来往。中统建元,封八思巴为帝师。元朝皇帝对喇嘛教十分笃信和推崇,给帝师以极大的权利。

五、质孙宴

元朝皇帝每年到上都,都要大摆筵席,招待宗亲、大臣、近侍人等。这种宴会称作“质孙宴”,又称“扎马宴”。上都的质孙宴多在夏历六月举行。宴会的地点一般在可容纳数千人的蒙古包式建筑昔剌斡耳朵(即棕毛殿。马可·波罗把它称作“竹宫”)。

参加质孙宴的人必须穿质孙服。由皇帝颁赐、工匠专制的特定的衣冠,称之为“质孙服”(意为一色服)。凡勋戚、大臣、近侍等,皆有其服,冬夏之服有别,精粗之制上下不同,均为汗所赐。每日一种颜色,一日一换,颜色一致。天子之质孙冬有十一等,夏有十五等;百官的质孙服,冬有九等,夏有十四等。根据蒙古族崇九尚白的习俗,质孙服的颜色应为白、黄和蓝等色。届时出席者皆着珠翠金宝衣冠腰带,妆饰马匹。马可·波罗说:“此种衣服皆出汗赐,上缀珠宝石甚多。”质孙宴要连续开三天,与宴者每天换一次衣服。

 

 

 


 

 

茫茫的乌珠穆沁草地》,完成于2019年,约2000字。513日由锡林郭勒日报《锡林河》文学副刊以《神奇的草原》为题发表。

次草原古迹的探访,让我久久地沉思。辽阔空旷的乌珠穆沁草地,这个饱经历史沧桑的老者,我要追寻她的个性、品味、风韵。千年风骨,万年的身段、体态,风情万种的模样。

原本多年和草地相濡以沫,这篇写作又多了一次历史的拥抱和寻访。大半年探寻乌珠穆沁的前世今身,如同谈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绿色王国的乌珠穆沁,让人一往情深,一片钟情柔肠。为了这个典雅、古老的美人,寻访着,痴情着。历史悠悠,岁月沧桑。诗情的草地,文化的魂魄让人神情荡漾。拥抱乌珠穆沁文化,殚精竭力,憔悴彷徨。一个强大的力量在冲击着,揭示乌珠穆沁文化的模样。

 

茫茫苍苍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是祖国北方良好的天然牧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首敕勒歌,穿越几千年,浸润了马头琴的吟唱,传扬了雄鹰与骏马的故事。

锡林郭勒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在大海一样的原野,金戈铁马,一股英雄气荡漾驰骋;以儒治国,丝路通四海。大漠旷野的万马奔腾,沉淀了一匹马的驻留。沉勇,坚毅,拥抱历史文化,一份思索,一份承担和责任。

 

《故乡白马》20217月写作完成从白马的风采写起,写历史上的白马,写生活中的白马,写操练武备的白马;写充满故事的白马连,写神奇的乌珠穆沁家乡;激情满满,崇敬深深,爱意绵绵!

     有诉说不完的白马的故事,有道不尽的家乡壮美画卷。推荐乌珠穆沁白马,不无一份草原人的骄傲,解读大草原的神驹,不无入骨三分的赞叹!

    不乏一段段的故事,妙笔对白马精神的礼赞。穿越千年千里草原,笔下的白马把草原的大美点燃!

    头尾两小段,很精彩,画龙点睛,有精神的提炼和升华。胸中一股英雄气豪迈情在驰骋奔涌。

激情点燃白马的神奇风韵,倾心诉说家乡的白马故事。

热爱草原,深情绵绵。

记述乌珠穆沁草原神奇的白马,解读白马的气质和风骨,洋溢着大气磅礴之美

作者是大草原的歌者,对于古朴壮美的草地,饱含激情,感悟深沉,近乎是一种虔诚与膜拜!对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发出内心深处的呼唤。作为地方文化的研究者,献出了一份赤诚之心。

作者的笔下,呼唤草原,解读沧桑,几分壮阔,几分苍凉,几分柔情,几分激昂。似一匹骏马在原野驰骋,张开了文化的翅膀。给人以思索,给人以力量。诗一样的草原,流淌着文化的魂,锡林郭勒给人追梦般的向往。

 

 


 

 

《诗意锡林郭勒》2021完成初稿。这是作者的处女作。文集分诗歌行吟篇、散文随笔篇、历史文化篇三部分,计文稿百余篇,三百四十余页,十三万六千余字。《上都,一座空城》《一个人的草原》《神奇的芍药谷》《金莲花盛开的乌珠穆沁草地》《元代扈从诗文是中华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说说大元上都景观》,《乌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明的瑰宝》,《一座废墟的血脉与感动》,诸多名篇尽收其中。草原的百般魅力,锡林郭勒历史的灿烂光环,文字的优雅秀丽,让文集不乏历史的厚重和文学的风

这是一部书写草原的力作。虔诚地讴歌草原的瑰丽壮美,又极力地穿透草原的历史文化,刻画大美草原,揭示雄浑的历史底蕴,成为一部游历草原的风光和穿越草原历史文化的力作。品味高雅,风韵独到,有文化散文的洒脱,又见历史文化的厚重。初稿于2020初步成篇,2021年从保护与研究锡林郭勒历史文化角度,进一步体现它的历史厚度和文化风韵,作为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推动的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课题项目大力推进,预计2022年编写完成。这是锡林郭勒历史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不多见的锡林郭勒草原风情画卷。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是每一个拿笔杆子的人的使命。

殷继红是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也是锡盟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一面涉猎锡林郭勒历史文化研究,一面参与锡林郭勒文艺评论;一面是作家,一面是学者,多方面的建树和修养,把锡林郭勒的风情描写与历史文化研究融为一体,珠联璧合,别开生面,让人读到了草原的壮美和历史文化的厚重。

作者是大草原的歌者,对于古朴壮美的草地,饱含激情,感悟深沉,近乎是一种虔诚与膜拜!对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发出内心深处的呼唤。作为地方文化的研究者,献出了一份赤诚之心。殷继红是个勤奋的研究者,近年来完成多篇有较高水平的研究上都文化和锡林郭勒地方文化的大作,令人刮目相看。

锡林郭勒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游牧文明。著名的大元帝国的首都就座落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元代百年首都,成就了灿烂的上都文化。上都遗址是内蒙古唯一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一个锡林郭勒的写者,上都文化研究,锡林郭勒地方文化建设成为一个无法逾越的选项。拥抱上都文化研究和锡林郭勒文化建设是一份缘分,也是一份责任。

上都遗址,这座蕴涵着人类巨大文明的废墟,让后人感叹,让后人敬仰!一座浸润中华血脉的空城,躺卧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历史老人,它是中华文化百年历史的见证,它在向后人诉说。

殷继红用心灵拥抱了锡林郭勒大草原这份历史文化遗产,树立了研究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的志向。她感叹着《七百年,我遇上你》:一片荒芜的土地/断墙碎瓦/一片狼藉/帝国大厦/轰然倒塌/金碧辉煌的宫殿/成了荒野牧场/羊群牛群的营地

抚今追昔/怎不让人仰天叹息/给我108匹烈马/我要乘风而去/裁剪108朵云彩/把大元帝国的版图拼齐

“整整七百五十年啊/诗歌在召唤/我遁着音律/找到了这里/找到了我心灵的家园/相遇在空城这里/还是那片金莲花草原/空城,夕阳,骏马拥抱巨大文明的废墟/在催生着/弘扬上都文化的魅力

殷继红为大草原为地方文化献出了一颗赤子之心,在大自然面前,在写作面前,她单纯的像个孩子。童稚无瑕,一片痴情,把热爱与激情点燃成了一幅幅心灵诗画。

 

殷继红是个书写大自然的作家,痴情于乌珠穆沁草原的写实,放歌于大草原的独特风韵,字里行间,着墨于锡林郭勒的自然风光,倾心于牧野风情的描画。

近年来,殷继红的作品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作者已于去年编辑了一个文集,取名为《诗意锡林郭勒》,愈20万字。

作品在书写大自然风貌中陶醉,激情燃烧在追逐生态文明的表述中。千里草原,万般风貌,涌动成草浪花海的独特情怀。大草原,在她的笔下,有了生命,有了活力,有了沁人心底的魅力。

殷继红文学创作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她的文字把写景写情浸润于地方历史文化的大环境、大跨度之中,有高度、有深度、有蕴涵,画龙点睛,让文字站立于历史文化高起点上,腾跃于历史长河的闪耀与流动之中,赋予了千钧之力。奔涌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大气磅礴,卓然区别于小景小情、风花雪月、卿卿我我、无病呻吟的狭小空间的悠悠怨怨的文字。

殷继红多篇写草原的论文、散文、随笔、诗歌在锡林郭勒日报《文化》《锡林河》《额吉淖》副刊、专版发表,有的在头条通栏标题刊登。文字秀雅,掠过一缕乌珠穆沁茫茫草地的独特风韵。

殷继红有多篇锡林郭勒历史文化方面的大作,阐述元代扈从诗、游牧部落、乌珠穆沁文化、锡林浩特文化、锡林郭勒寺庙等方面的文化散文和研究论文,参加“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作专题发言,有关地方学建设和锡林郭勒文化的论述刊发在“中国地方学联席会”主办的《地方学研究》《地方学研究信息》上,为锡林郭勒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发声,彰显了文化研究学者风采!

 

2022、8、23

 

殷继红主要著作:

 

上都遗址的历史价值和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浅谈忽必烈时期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融汇

元代扈从诗文是中华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蒙古族的起源与元朝的由来

说说大元上都景观

 地方文化学科定位以及锡林郭勒文化的探索

元代京城上都的建筑形态和独特的风韵 

蒙元时期四位杰出的女性

二连浩特文化的立论与经济社会发展

锡林浩特文化的特性与经济社会发展

话说锡林浩特的前身和由来

乌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明的瑰宝

扈从诗是上都文化独特的风景线

乌珠穆沁的古商道和口岸文化

乌珠穆沁文化中名称称谓的独特性

乌珠穆沁庙宇考

乌珠穆沁河流考

《上都千秋》讲义

乌珠穆沁的地域风情和文化风韵

乌珠穆沁文化开讲

从元代上都、大都间驿站的扈从诗看锡林郭勒

上都,一座空城  

一座废墟的脉动  

一个元代皇帝的哀歌

七百年,我遇上你  

 上都,我的空城

浅谈儒学文化的影响和东方文明

 

 


 

殷继红,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锡林郭勒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锡林郭勒盟评论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201910月在首届亚洲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考察北京中轴线


上一篇:金峰【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研究 人才库】
下一篇:斯仁那德米德【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研究 人才库】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8235]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72898]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3036]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858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