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上都河文学>>草原新歌
  共有 525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我文学的脚步

  发表日期:2022年8月8日      作者:徐进昌     【编辑录入:admin


 

不经意间走进了文学、文化。是锡林郭勒草原广袤的草地给了我这份机遇和缘分。记得高中毕业的1966年,18岁的我有了“文革”的经历,随后于1967年到牧区插队,当了8年知青。草原的辽阔、博大刻写在了我的心胸。那时就向《锡林郭勒日报》写稿,倾诉了草原生活的心得。最初于19686月在《锡林郭勒日报》发表《农村牧区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我与草原的初恋。之后在《锡林河》副刊、《锡林河文学》、《草原》、《民族文学》等报刊不断发表作品,文学开始成为我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牧区还办了知青报——《站在最前线》,浓浓的草原情怀使我的文字深深地打上了草原的印记。

出生在山东聊城,生活在锡林郭勒。孔孟之乡的灵气和游牧文明的大气都使我深受其惠。

青丝变白发,几十年守望着锡林郭勒草原。从8年的与草地与牧民的厮守,到当教员搞行政四十年的磨炼,乌珠穆沁草原和锡林郭勒城乡成为我永久的眷恋。

进城后,我常常回味那魂牵梦绕的草地。记得有一次迷路一个人在荒原过夜。“漫无边际地走了几十里路,临近傍晚,我决定停下来。落日通红通红的,圆圆的,带着彩霞没入了地平线。原野茫茫,鸟儿虫儿不知都躲到哪儿去了,只有天上的星星闪烁着,眨着眼睛,象是注视着我。一弯月牙跳跃在没有尽头的天幕上,我不知走到了什么地方,不知道哪儿才有人烟。一匹马是我唯一的伙伴,我象是与人世隔开了。我牵着马,趴在草地上。我感到了草的生命,听到了草长高的声响,我们紧密相连在一起。”(《那是一片青青的草地》)“多年的草原生活,早已使我亲近了草,没有一天的游牧生活不是伴随草地”,偎依在草地里感到一份由衷的平静、坦然和温馨。那个夜宿荒野的回忆没有丝毫的不安和恐惧,倒有几分安然、祥和与甜蜜。这对没有草地生活的人来说,也许是难以理解的,而牧羊人却会觉得那是天经地义,毫不足奇。荒野草地有黄羊、野兔、狐狸,还有毒蛇、野狼,但却没有任何悬念,一切都是那么熟悉。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让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激发出内心深处对良知的呼唤。吃喝风“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得单位没经费。”(《民谣、串话漫谈》)让人痛心。“饭馆改行,店铺转业,争相放映进口录像带。这类拳斗色情的进口货,一般格调不高,思想浅陋,很难使人得到高雅文明的享受。”实在让人着急!“有的党政机关开会也加夜班连放几场录像,其实倒胃口得很!这些东西和我们四化建设的生活合拍吗?”(《精神食粮与放映录像》)鞭笞丑恶,呼唤良知,成为我字里行间的沉重音符。

 

 

 


 

我的第一部散文集《青青的草地》199810月由远方出版社出版。有幸得到贺敬之老先生亲笔题写书名。那该算是我的处女作。积淀了锡林郭勒草原牧区和城镇的20年生活,凝结成了我的《青青的草地》。全书分“草青青”、“路漫漫”、“情切切”、“香飘飘”四个部分,共58篇文章,16万字。《那是一片青青的草地》、《育羔情》、《马》、《草原雄鹰》、《乌里雅斯太山游记》等篇目描摹了我放牧牛羊岁月的心迹。《改书名的感想》、《漫话奴才与人才》、《喝酒论英雄古今谈》、《浑善达克沙地的呼唤》、《揭示生活 净化心灵》、《心系草原 眷眷深情》等篇目记述了我对社会的解读和对文学的思考。在《后记》中我归结说:“在牧区插队的岁月是我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十八岁到二十五岁在草地上和牧民一起拥风抱雪八年,喝了八年混着枯草和羊粪蛋的雪水,驯服了好多匹生个子马。和知青小报《站在最前线》一起思考和成长。我的青春和草地在一起,我深深的恋着草地,我的思想和情怀深深地打上了草原的印记。”

 这些文章记录了我多年的人生感悟和多方面的生活体验。描画风光山色,状写社会人生,纪实时代人物,漫谈文学艺术,大都是实话实说,有感而发。社会如果是一曲高亢激越的交响乐,我的文章便是我心中或高亢或平缓或明丽或暗淡或兴奋或忧伤的音符。我相信,和我一样追求、思索和探寻的绝不是少数人。

 

 

 

 


 

时光荏苒,接续八年笔耕有了新的收获,我的散文随笔集《一片蓝天》2006年由内蒙古出版社出版。魏巍老先生亲自题写了书名。全书由“解读自然”、“感悟人生”、“思索文化”、“蒙元壮歌”、“从政言政”、“心河扬波”六部分组成,共115篇文章,28万字。

我在后记中写到:“不知怎的,神使鬼差似的走上了写作的道路。先是为报刊写些新闻报导,随从社会前进的脚步,记下社会人生大河扬起的浪花。继而,面对文化、道德、人类文明诸类的事物,关注社会,思索人生。有呼喊,有沉吟,有亢奋,有深沉,有明丽,有暗淡,但不管有多少焦虑、哀痛、沉闷,在内心深处一直一千次一万次地呼唤真、善、美,呼唤光明!”“在住蒙古包伴绿地的放牧岁月,一人一骑一群羊。一望无际的草地,空旷高远的蓝天,一只翱翔在高空的雄鹰往往就是一整天的陪伴。有足够的时间享受寂寞,有充分的机会领略孤独。”“一片蓝天留给人们的永远是清澈、舒展、明亮、宁静、福瑞、吉祥!那湛蓝,那空旷,那沁人心肺的清新,给人满足、自信,给人战胜一切污浊的力量!”

“经济发展了,生活提高了,社会繁荣了,却出来不少乌七八糟的东西。老板、老总成了一个新的阶层,小姐、三陪、二奶发酵似的膨胀起来,打工族成为新的群体。无娼不富,笑贫不笑娼,成为一些人的信条。跑官、买官,假学历、假文凭、假党员、假货,制假贩假,屡禁不止。”“新的东西萌生了,旧的东西破灭了,在思想文化的骚动中人们有着接连不断的困惑、疑虑和期待!”我的文字,我的《一片蓝天》,就是我心中的一片清新,一片湛蓝,一片空廓,一片辽远。我钟情一片蓝天。

对一些诗作追求的所谓的朦胧表达了个人见解  主张写诗“一要明白,让人能读得懂。二要压大致的韵,读起来上口。写诗是要给人看的,雾里看花的朦胧,让人堕入五里雾中,究竟作者在说什么,想说什么,或许有几十种解释,也许永远是痴人呓语。连自己都不明白,却自诩空灵,有张力,东一榔头,西一扫帚,半拉子话,痴人说梦似的,纯粹绕人玩!如果真有人较真,要看个明白,听个明白,那只能是百思不得其解,百嚼不知其味。如与舞台上的烟火相比,或有几分相似,但见几多乌烟瘴气之外,再也看不到什么。既没有真神出现,也没有妖精出场,十足的一片烟火,乌烟瘴气而已!如果不是决意不让人看,还是少朦胧些好。当然,诗是不会反对含蓄的。诗都要有比兴,没有比兴,那是白话。诗的比兴手法和压韵的特点,比起白话,更显得优雅,流畅,便于吟唱,登得大雅之堂。

著名作家、内蒙古文联副主席里快为文集作序。他说:“《一片蓝天》是作家多年来关注社会人生的力作。融入其中的高度的文化敏感,深刻的思想思辩,透彻的洞察思考,使得作品闪烁着智者的灵犀。”“进昌在草原上工作多年,草原文化对他的影响很深。”“进昌对大自然有着独特的感认和解读。”“他充满深情地与大自然对话、交流,在水光山色中,体悟着人生的脉搏和心跳。”“他将艺术的感知赋予细微的生命,进而揭示出本体潜在的力量。这正是作家在独特劳动中所显示出来的特殊能力。”

他评论说,“进昌关注社会人生,呼唤正直善良,鞭挞丑恶,嫉恶如仇。在他的笔下,有对社会各个层面的透视,有对人生修养的感悟,有对世态炎凉的剖示,处处闪烁着对社会人生的热爱,时有慷慨激昂之语,绝无颓废萎靡之音,读来对人生的修养不无裨益。”

 

 

 

 


 

200812月由我任总编的《上都文化研究》(蒙)专著由内蒙古科技出版社出版,编入25篇上都遗址和上都文化研究的文章,共16万字。对上都的研究提升到文化研究的层面,跳出孤立的考古的作法,把考古与文化探寻有机结合起来,首创上都文化研究并正式出版专著,实现了多方面的突破。20091月年由我主编的《上都文化研究》(汉)专著由内蒙古科技出版社出版。全书由“上都文化初探”、“上都遗址浅谈”、“蒙古源流追踪”、“文化广场摘撷”四部分组成,编入68篇文章,共38万字。上都文化研究由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发起,伴随着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上都文化研究》的正式出版揭示了元上都研究和元史研究的新的一页。大元帝国的上都在锡林郭勒草原,百年帝都成就了灿烂的上都文化。世人把元代的上都称为元上都,《上都文化研究》第一次提出“上都文化”的学科命题,为揭示上都遗址蕴涵的巨大的历史文明开启了新的篇章。上都遗址,这座拥抱着人类巨大文明的的废墟,它见证了中华百年文明,它孕育了灿烂的上都文化,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永远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财富。蒙汉文的两部《上都文化研究》专著是对上都文明的竭诚缅怀,是对中华历史的深沉思考,是对上都文化的集体礼拜!

 

 

 

 


 

20128月个人的专著《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由内蒙古科技出版社出版。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内蒙古文史馆馆员金峰老先生为文集作序。全书由“草原上的百年中华京城”、“元代儒学治国与上都文化”、“成吉思汗对文化的关注与贡献”、“锡林郭勒文化与文明建设”、“上都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五部分组成,编入36篇文章,共28万字。从历史的高度探寻上都,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滦京,本土学人把握世界性的课题,成就了这部文化上都的开篇力作。

这部文集展现了对元王朝时期中华历史文化的探寻。通过对元代京城——上都的解读,参悟,求索,探寻了十三、十四世纪中华文化创造的辉煌。揭示了上都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独特的地位。上都文化融会草原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兼容中华多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文明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页。金峰教授指出:“《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就要出版了,这是上都遗址和上都文化研究的一件大事,对史学界和文化界的学术影响值得关注。徐进昌作为本土文化学者,十多年坚持上都文化研究,开创上都文化学,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解读上都》是近年来个人认识和研究元上都作品的集结,体现了个人对上都和上都文化的解读和参悟。一些文字呈现了个人对上都文化的认知和梳理的过程,一些篇章记录了个人对上都文化的探讨和追索。不经意间走进了对上都、上都文化、元代历史的学习和求索之中,但愿这些文字对有上都梦的读者能有所裨益。

 

 

 


 

201410月我的散文选《大地的诉说——徐进昌散文选》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选由“走近山水”、“解读大地”、“人生春秋”、“心灵寄语”、“杂谈天下”、“笔下纵横”六部分组成,编入156篇文章,共36万字。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内蒙古通俗文学研究会主席哈斯乌拉先生作序。序中说:“文学是大地的灵气,植根于一方水土的文字是有生命的。锡林郭勒草原人杰地灵,是文学生长的地方。扎根于这方土地的文字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绽放着独特的风采。徐进昌就是成长于这片热土的作家和诗人,他的作品散发着草原苍茫、辽阔、大气的独特的风韵和对自然与社会的独到的观察视野。进昌是个有担当的人,字里行间表达着他敏锐的观察和对生活、对社会的满腔诚挚与责任。”

“进昌是扎根草原的作家和诗人,有着广阔的文学视野和深刻的社会认知力。文学是人学,文字是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透视,也是写作者认知和感悟的写照。他在乌珠穆沁草原作知青八年,与草原和蒙古族牧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对草原和游牧生活的认知与感悟精细入理,独具匠心。草原给了他灵气和智慧,他的作品常常带有草地的印记。”“解读大地,走近山水。作者精心描画自然,刻写大地的风采,参悟一景一物的心灵,对苍天大地近乎虔诚。”

“在“心灵寄语 人生春秋”的篇章,作者感恩生活,拥抱亲情;守护道德,追求人格;藐视金钱,崇尚精神。”“在“杂谈天下 笔下纵横”的篇章,作者关注社会,纵笔天下,以博大的情怀和浩然的笔锋发出了竭诚的呼唤。以一个作家的纯情和责任心,鞭笞丑恶,弘扬良知。”

我在后记中写到:“在我的文字里我阅读了自我,触摸到了自己的心跳,也感悟到了时代的脉搏。这些文字记录了我的视野,我的思索,我的观察,我的感慨,我的忧虑,我的哀伤,我的亢奋,我的忘怀。有对大自然的陶醉,有对人生的解读,有对世态的揭示,有对文化的追索。不知道这些文字集结起来,能否标识一些思索的印迹和文化的探寻?把二十年的散文集结成一束文学的水花,不管是抒情,还是叙事,不管是陶醉,还是激愤,不管是钟情自然,还是面对社会,总是那一时段大千世界的一粒水,一滴情。天空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曾经飞过。有过那样的激情,有过那样的感悟。那样建言过,那样发声过,那样践行过。或许不无遗憾,但也有几分自慰。坚守过,奋斗过,业余的写作记下心声,回头看时有一丝苦涩,也有一丝会心的欢乐。”

我在外地采风时常常把大自然的赐予作种种对比。在沿海的泉州看到榕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北疆的小草。我在《神圣的榕树 难忘的研讨》中写到:“从祖国北疆的大草原来到祖国的南海边城,首先强烈感触的是那茂密的各色树木。那披挂着气根的榕树令人永远难忘。榕树的枝条上居然垂下无数密密麻麻的须根,那须根飘荡着随时都准备着靠近土地,哪怕只是砖瓦或岩石间的一点裂缝,它都会去伸过须根轻轻触摸,抓紧牵牢。每一粒土都会成为榕树扎根的机遇和成长的基地。联想我们草地的小草,无声无息倔强地扎根在荒漠,在风沙干旱的折磨中顽强成长,只要有一滴水就会生根发芽,每年都是一片新绿。这些强大的生命无不让人感叹!”

我为大自然的顽强生命感叹,也在文字中追寻着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梦景。我想,文字该是把钥匙,能打开理想之门,至少也该打开一扇窗口,让人们享受一份清新。文字该是一张蓝图,勾勒一个图标,即使有些弯弯曲曲,也会启迪人们看到前行的光明。

 


 

 

 

20195月我的诗集《塞北诗情——徐进昌诗300首》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30余万字。共编入诗文300余篇(首),分为“咏叹草原”、“叩问历史”、“心灵水花”、“大地情怀”、“诗文往来”、“记忆乡愁”六个区块。对于自己算是多年写诗的一个结集,一份交待。对于读者和社会,也算是一个汇报。到了古稀之年,把五十年来对锡林郭勒的解读与膜拜,集于一束,献给这一方净土,表达我对草原对生活对社会的一片赤诚情怀。

这里是多年来自己心灵感悟的一幕幕展现。面对大自然,面对社会人生,涌动的心潮,感悟的灵动,常常督促我用笔记录下自己的心境画面。面对生活,我经常被感动着,一支笔成为我相伴相随的伙伴,诗作忠实地复制了我的心灵。我每一份心血的流动,魂魄的宣现,感慨所系,激情所致,留下几百篇诗文。这些文字,或平实无华,心底流过;或澎湃心境,情怀壮阔;或纵笔感慨,心境洒脱;或情感缠绵,笔端魂魄,整个身心常常会激荡在诗情画意的境况之中。

这方生活了几十年的莽原,绿野的涛声和牛羊与蓝天,都深深地津润在我的心底。八年在草地纵马牧羊的生活,绿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写草原,把草原与中原与沿海对比,成为诗作的重要篇章。与共和国同年岁,七十年的人生历程,六十年的草地生涯,五十年的写作跋涉,几束心灵激荡的水花,汇集成《塞北诗情》,捧献给社会,也是归集给自己。

“咏叹草原”篇编入了《草原》、《牧野》、《云飘香》、《心灵绿地》、《草海行》、《百灵鸟》、《锡林新歌》等39篇(首)诗作。成为一束面对莽原和牧野,置身塞北草地的绿野吟唱。面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北草野,表达了一曲曲刻骨铭心的咏叹。

“叩问历史”篇编入了《归来哟,钓鱼岛》、《合作赢家》、《拜谒井岗》、《上都身世的诉说》《端午歌》《青春的聚会》等34篇(首)诗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爱国爱家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担当。心系家国,作为一个诗者,不忘根脉,弘扬传统,一腔报国为民的心愿集成一束火花。

“心灵水花”篇编入《走进诗行》、《记古稀》、《示儿》、《咏物》、《上都河新韵》、《对根膜拜》、《挺直胸膛》、《玉树祭》、《过客匆匆》等71篇(首)诗作。面对生活,解读人生,感悟生命,自强不息。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善待人生,善待生命。悠悠万物,生息不止。一束对生命的敬畏和礼赞,集成一束水花一样的情怀。

“大地情怀”篇编入了《咏雪》、《一条河》、《大海》《七彩云南》、《壮怀山水情》、《冬天与夏天的约会》、《秋赋》、《题金陵》等61篇(首)诗作。面对大地,寄情山水。与大自然对话,与苍天沟通。情洒花草留痕,爱留山水永驻,集一束壮怀缠绵的唯美花瓣。

“诗文往来”篇编入了《读贺老游黄山感怀》、《诗词换新天》、《五言长律十韵》《读徐进昌<解读上都>感言》、《贺白玉山文集出版》、《与蓝天网友诗文》等51篇(首)诗作。文友情意,诗文往来,不亦说乎?人生应该有闲,生活应该有诗。有诗书相伴,谁说不是富翁?一束文友诗文的往来,成为人生的一束美谈。

“记忆乡愁”篇编入了《故乡,你好》、《草原的路》、《聊城,游子心中》、《忆知青》、《塞北巧梳妆》、《记友人》等61篇(首)诗作。感怀故里,记忆亲友,眷眷情深,刻骨铭心。故乡是青春少年的印记。泥土是家乡亲,故人是同根人。不忘从哪里来,集一束怀旧念旧拥抱家乡热土的情愁。

归结自己写诗的实践,在《塞北诗情》的《前言》表述了自己对诗歌写作的主张,大声疾呼, 写诗,我秉持诗为心声的信条,主张诗言志,文如其人,不喜欢花架子,不会玩隐晦乌龙。写诗贵在主题和真情。反映民声,接近地气,伸张社会正气;心系大众,与社会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而不是缠绵于私人的哀哀怨怨唧唧我我而无病呻吟。诗作要讲究格式,但更应该注重格调,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要少做削足适履的事,不要因为讲究别的什么而伤害了主题的表达。

格律诗盛行于唐代,到宋代词就兴盛了起来,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颗新的明珠。格律诗实属阳春白雪,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是很难写好的。毛主席是诗词大家,他老人家就不主张在青年中提倡格律诗。高水平的格律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与时俱进,新体诗才是发展的方向。格律诗可以比作仪仗队的踢正步,规范严格,自成一景。不安格律,则宽泛自由。值得注意的是,文学的体裁,发展的趋向,一直指向通俗、自由,大众化。

 写诗,应该推动多样化,造就符合时代需要的诗作的新格式新局面。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不拘泥于原有的格律程自古以来诗坛就有不断推陈出新的传统。殷商时代的古风,春秋时代的离骚,唐代的诗作,宋代的词赋,元代的元曲、杂剧,不断传承、沿革和更新,成就了几千年中华文化高潮迭起的大格局。

 新中国迎来了诗歌的春天,延安时期形成的新诗和贺敬之等人为代表的新作让中华诗坛为之一新,开创了一个现代新诗的大局面。贺敬之的《回延安》和许多诗家的新体诗创作应该不断地发展和弘扬。南方沿海一带已经捷足先登,由顾浩、丁国成、吴心海、丁芒等人推动的创建新体诗的诗潮,贺敬之为诗家们推崇的标志性诗作大家。我们翘首期待新体诗的不断涌现和趋向成熟。

 我写现代诗、古体诗和新体诗,从来不写格律诗。没有下写格律诗的功夫,也不愿作削足适履的事情。格律诗和词牌都是吟咏的,我们很难知道和把握古人吟咏的各地的声调音韵。不追求严格地依照唐诗宋词的格调,而是接受词牌诗体的篇制,写了些押韵的诗文。我希望这能成为一个路子,不追求严格的格律,借壳赋新,只求形似,贵在神通。大致押韵,琅琅上口,形式整齐,易读易懂。

古来流传的诗歌民谣和顺口溜都有押韵的品位和身段。我主张新体诗首先应该关注现实,体察民情。应该讲究压大致的韵,不故作隐晦深奥,让大众喜闻乐见。新体诗也应该有一定句式规格,大致整齐美观,提倡古风五言、七言的格局,或长短不拘,整体押韵,弘扬接近民气和爱国爱民的传统。

 好诗除了表达的主题好,立意好,就是应该赋予诗魂,要有诗眼,有画龙点睛之笔,平实中显现立意之深。能流传的许多名句,往往都是妙手偶得。佳句就像整篇诗的眼珠子一样,把整篇诗文点活。古往今来的诗词大家,也常常为神来之笔的妙句超脱格律的规范。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他在灯火阑珊处。

多年来,对草地,对人生,对文化,对情感,对生活,对社会,方方面面的感悟、解读、思索,不论是感性的或是理性的,不论是舒缓悠闲的,或是激愤满怀的,不论是张扬奋起的,或是忧伤缠绵的,都有着自己的一丝心血,一线领悟,一份灵感。诗300篇,大都是心灵感悟的记录。有的或许平实了些,缺乏张力和灵动,但那总是自己心中流淌的歌。在诗的天地里,愿与读者共享一份文化的幽静与激情。让诗和书为我们架起心灵的桥梁,共同润泽我们心灵的精神家园。

如果从1968年算起,我的文学、文化之路已有四十几年的行程。我是一个自然文学的写者,文化散文的写者,文学评论的写者。描摹大地的风采,参悟一景一物的心灵,倾心与大自然交流,对苍天大地近乎虔诚。以一个作家的纯情和责任心,鞭笞丑恶,弘扬良知。我不是一个多产的作家,辛勤的劳作,常常是歉收的。几十年的耕耘,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滴汗水,用心血浇灌自己的文字园地,跋涉在不知尽头的漫漫征程。一直象走在草地上一样,随意的走着,不寻找路径,放开情思,信马由缰似的走着自己的文字之路。把一片心血托付给了文字,这里是我人生的一片净土,这里为我的人生涂上了独特的个性色彩。光鲜也罢,暗淡也罢,敞亮也罢,牵强也罢,畅快也罢,晦涩也罢,高亢也罢,忧伤也罢,都成为过去了。白纸黑字,铸就了半生心路。一个业余写者,几十年笔耕不辍,成为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北京《青年文化通讯》编委、“内蒙古通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地方多个文化团体的理事。2018年被授予锡林郭勒盟文化艺术界终身成就奖。这些与金钱都不沾边,一介书生。辛勤常伴苦涩,但也不乏会心的一笑。不值,也值。无悔。

 

202287于无声书屋 而已斋

 

 

 

作者:徐进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蒙古史学会会员。



上一篇:记忆先烈情怀
下一篇:写真写实的吟唱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4865]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67938]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293]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4783]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