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上都河文学>>草原新歌
  共有 3265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锡林郭勒草原人畜饮水变迁——回顾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水利发展

  发表日期:2020年1月15日      作者:平泽宇     【编辑录入:admin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13个旗县市区,行政区划面积20.26万平方公里,全盟总人口104.04万人,农村牧区常住人口62.98万人,牲畜1469.45万头(只)。由于地处内陆高原,水资源匮乏是制约我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有效的解决了农牧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全面改善农村牧区供水条件和供水水质,使我盟24万农牧民饮上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安全水,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逐水草而居”曾经是草原牧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新中国成立前,全盟有大、小牲畜173.847万头(只),全盟牧区有筒井5305眼,71.6%分布在南部蓝、白、黄三旗,除少数王公贵族拥有较好的筒井外,其余大多是简易的柳芭井、草坯井等,井深3-5米。普通牧民则是在湖淖、水泉旁挖掘聚水坑,以渗透过来的水供牲畜饮用,称之为“闪旦”(蒙古语:小井),常常使用数日便坍塌报废。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开展抗灾保畜的打井运动,由于当时科技手段相对滞后,只能通过观察地形地貌、植被的种类及生长情况来选定和确定井位,所以成井率比较低。直到1957年,勤奋的水利人学习、引进了“电测深法”找水,提高了成井率,取得了一定实效。由于我盟地处北方,在一条从东北经华北至西北的富氟的化学地理带之中,当时农牧民多饮用浅层水,由于排水不畅,水中的矿物质相对较高,造成全盟大部分浅层水源井多为缺碘、含氟量大、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高的苦咸水和高氟水。1959年,智慧的水利人在著名的缺水草场塔木沁塔拉(蒙古语:地狱般、阎罗殿式的草原),苏尼特右旗巴嘎塔拉哈日呼舒东北约1.5公里处,打出了第一眼深机井,井深80米,涌水量50m³/小时,揭开了建设深层水源工程和开辟缺水草场的序幕。

上世纪70年代,为了更加有效的开发利用缺水草场,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抗御旱灾的能力,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建设利用中、深层地下水,走上了开辟缺水草场的道路,建成一大批开发缺水草场的骨干工程。

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这个巨大引擎引领下,水利工作被带进了现代化的快车道,随着牧业生产实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草场划分到户,牧区供水基本井单井供水范围下降,许多牧户又出现了远距离拉水现象。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也开始向多元化,因地制宜,节能高效的方向发展,逐步淘汰了过去的草坯、柳芭井。供水基本井机泵逐步更新成潜水电泵,井管开始推广利用价格较低的水泥管和塑料管,与此同时还兴建了管道供水等多种形式的供水工程。 

时间到了1996年,此时人畜饮水工程达到了开速发展阶段,国家为解决农牧民远距离饮水困难的问题,启动了“内蒙古人畜饮水380工程”。按照自治区确定的农区水平取水距离不超过1公里,垂直提水距离不超过100米;牧区水平取水距离不超过3公里即为饮水困难的标准重新确定饮水困难人畜数量。截止2000年底,全盟共新打机电井242眼,新打牧区基本井176眼,新打筒井770眼,截伏流工程5处,其他水源工程52处,管道供水工238处,其中自来水工程101处。解决了19.36万人,143.36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把大部分牧民从远距离拉水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农牧业生产中,广大人民群众亲切的称之为“德政工程”。从2001年开始至2004年期间,国家又开始实施“农村牧区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工程标准仍然按照“人畜饮水380工程”标准执行。截至2004年底,全盟新建人畜饮水井813眼,新建自来水工程119处,解决了22.8万人,153.24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仅仅用9年时间就共解决了42.16万人,296.6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2005年开始,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全盟在解决人畜饮水工作方面实施了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按照供水水质、生活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和水源保证率四项安全评价为标准,有一项指标低于安全或基本安全最低值,即为饮水不安全。针对锡盟北部缺水草场和无水草场存在井难打、水质差的实际情况,在2013-2015年实施了牧区饮水困难工程和牧区储水窖工程。开展了以水源井为中心、储水窖为主体、太阳能提水设备和自动化饮水槽为配套、送水罐车为支撑和家用改水设备为终端的“打、储、提、送、改”并举的饮水安全工程综合体系建设,深受广大牧民的欢迎。

经过一代又一代、一任又一任的锡盟广大水利人不懈的奋斗和拼搏,截至2018年年底,全盟共建成各类机电井7万余眼,供水能力1.3亿立方米城乡供水工程7.2万处,配套家用改水设备12681台套,完成投资12.02亿元,解决了54.4万人以及114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七十年的人畜饮水建设,全盟水利人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推广,历经“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打井工艺从人工打井发展到全部机械化打井,打井深度从3-5米发展到近300米,人畜饮水从人提马拉发展到变频提水、自来水供水,饮用水质从苦咸水、高氟水发展到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的卫生水,牲畜饮水状况从“闪旦”发展到自动化饮水槽。每一阶段胜利的背后都有历代水利人的无怨无悔、风餐露宿、甘愿奉献,把青春和汗水铺洒在祖国的北部生态防线和美丽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上。


上一篇:上都怀古. 咏刘秉忠
下一篇:传奇小镇——哈毕日嘎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8284]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72927]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3063]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8661]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