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学术研究>>学术论文
  共有 24323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乌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明的瑰宝

  发表日期:2018年12月10日          【编辑录入:xmkjbt

乌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明的瑰宝

徐进昌  殷继红

   内容摘要:茫茫苍苍的乌珠穆沁草地,并不是荒原。金斯太洞穴、突厥石人、哈拉金戈壁、金界壕、乌里亚斯太山、半拉山、集惠寺显示了草原的古文明和近代人类活动的印迹。突厥、匈奴、辽、金的强势发展,成吉思汗在合阑真沙陀一带的鏖战和壮大,显示了乌珠穆沁草原在中华文化史上的独特魅力。乌拉盖河流域的这方热土,祖国地图鸡脖子地带的蒙古族游牧部落,创造了独特的乌珠穆沁文化,传承绵延,成为现代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有独特风韵的地域文化。

    关键词:草原 古人类洞穴 石人 金界壕 中华文化支脉 乡土文化

 

     莽莽苍苍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给长城以北的广袤大地披上了浅浅的绿装。千里原野尽荒草,不见人烟只见狼。这片塞外的绿野,自清朝渐有开垦以来,增添了一些集聚住地,但茫茫草地仍然保留着游牧生活的习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几个世纪以来,繁华的集市,巍峨的宫殿,都在草原的千里之外。

一个生活在锡林郭勒草原东北部乌拉盖河流域的古老民族,一个由种植葡萄的遥远的阿尔泰地区迁徙而来的蒙古族部落,上千年来,游牧迁徙,造就着自己的生活,孕育着自己的文化。现代文明需要追溯它们的前身和后续,寻求乌珠穆沁文化的由来和发展。

                      乌珠穆沁文化的初步探寻

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记忆,沉淀和结晶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实践和智慧。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区域或大或小,小到几村几乡,一城一地,大到毗邻的几地几域,属于一个特定属性的文化发祥地,特定人群的生存发展的集聚地,积淀了独特风情的社会生活境况。这种文化,这种地域,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进行挖掘、研究、阐释,继往开来,发扬广大,无疑是对人类走过的历史的追寻与弘扬,也是对人类前行道路的探寻与开拓。

       乌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化的瑰宝,是由大草原和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滋生孕育的文化。生活在乌拉盖河流域的蒙古族部落,在祖国地图雄鸡脖子的地带,逐水草而居。特殊的历史文化印记和地域风貌,在天然牧场上放牧牛群、羊群、马群的生产生活方式,独特的语言文字和风俗民情,历史悠长的长调牧歌、民族服饰、博克运动和赛马,尊崇大自然的原始生态的情怀,尊崇长生天和英雄的理念,从众和自尊同在,善于自律,好客交远,迁徙流动,和而不同,这些元素长久孕育发展和成熟,成就了这一方土地和这一群体特有的乌珠穆沁文化。

       乌珠穆沁文化的内涵,是乌拉盖流域这一方土地涵养的地理人文,风土人情,特有的理念、情操和道德风尚,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和延续。外延是吸纳外域不同文化的有益成分和现代社会的发展的新元素,与时俱进,成为推进地区社会繁荣进步的软实力和精神支撑。

草原是诗,文化是魂。地域文化是表现为地域性的文化现象,是通过特定地域的人们在继承和发展中创造的。地域文化是对特定地域空间内的生态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诸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学问。

地域文化首先在地域范围上必须有确定的指向,有个核心的区域。其二,必须有独特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性,是某种草根文化、乡土文化的发祥地,并且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和延续力。其三,这种文化形成一定的体系,有相对完整的一个学术理论框架和一定数量的研究人群。其四,这种文化在历史上或当今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过或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力。

地域文化的以上几个方面,乌珠穆沁文化都有鲜明的特点。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的行政区域是乌珠穆沁文化的核心区,此外辐射锡林浩特市、克什克腾旗等周边地区。曾经的乌珠穆沁部落,历经上千年的发展演变,成就了当今的乌珠穆沁人和乌珠穆沁文化。

    乌珠穆沁文化是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域形成的国家大文化中的一个子系统,乌珠穆沁文化研究就是专门考察和分析这一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经济形态、政治状况、文化教育、社会习俗、文化心理等方面。透过区域文化研究成果,寻找出中国文化在乌珠穆沁地方上的表现特征和形态,从而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审视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脉络。

现代的地域文化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地方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需要建立完整的框架结构规范和学术体系。各地的地方学建设和地域文化研究需要形成高架构的合力。在中国地方学建设联席会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络相关国内外学术团体,搭建地方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草根派要走进学府,学院派要走进社会,共同构建深入植根于社会的地方学建设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学科。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目前中国地方学建设联席会,已经举起了这面旗帜。乌珠穆沁文化的提出与深入研究正当其时!

乌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明的瑰宝,语言文字中名称、称谓方面的独特性,与农耕文化的表述有着巨大差异,值得认真分析和探寻。

      乌珠穆沁草原,蒙古族牧民五十年代以前生人,名字一般都取于藏经,蒙古语译文不详。象“老布僧”、 “嘎勒登”、“古尔扎布”、“伊德玛”、“巴德玛”、“乌吉玛”,等等。一般带“玛”带“僧”“扎布”多为藏经之语,带“玛”多为女性,带“扎布”多为男性。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有了大量的蒙古语的名字,象“巴特尔”(汉语译作“英雄”),“其其格”(汉语译作“花”)、“萨勒娜”(汉语译作“月亮”)、“苏亚勒”(汉语译作“文化”)、“浩比斯嘎拉图”(汉语译作“革命”),斯琴高娃(汉语译作聪明漂亮)等等,高雅、明媚、吉祥!与大自然、与文化、与向往相联系,阳光,美好!

      蒙古族牧民家庭成员,对父母亲称“阿爸”、“ 额吉”,叔叔称“阿布盖”。对于舅舅、姨姨等一些称谓似乎并不严格,有的只是依从孩子第一次张口的呼叫而定,比如“安佳”、“阿音”等等。

      乌珠穆沁还有依爷爷、姥爷的年龄作为孩子的名字,彰显了对长辈老人的敬重。比如名字叫作“那音台”、“达仁泰”、“伊仁泰”、“七十三”,都是爷爷60岁、70岁、七十三岁的年龄作为孙子的名字。这种习俗和文化中沉淀的对长辈的尊重与孝敬,对家族和传统的认同,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乌珠穆沁文化作为游牧文化,语言文字中,牲畜方面的词汇非常丰富,与农耕文化中汉语言文字的表述,有着显著的差别。比如,汉语言文字称呼“马”,这一个字,确定了一个总体定位,清晰地把马这类牲畜界定下来。在这个总定位之下,可以有一岁马,二岁马,三岁马之说;有公马、儿马、骒马之谈。而乌珠穆沁蒙古族语言文字中,马,译作汉语是“迈尔”,而几岁马却另有专门词汇单独表述。一岁马,不是一岁和马两个词的组合,而是单独一个词,“温那格”;二岁马称“达格”,三岁马称“秀德楞”。骒马,母马,是一个单独词“牯”。马群,是一个单独词“阿朵”。牛,蒙古语“乌乎尔”

      在地名称谓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也有鲜明的差别,各自有着独特的个性。在农区,聚集居住,地名多以村庄、商铺为名,还往往以姓氏为村名。什么张家庄、李家庄、石家庄。以山水为名的,多以名山大川,小河小丘为名者甚少。

在牧区,大草原上,地名多以山、河、水泊、泉、井和地貌取名。水对于干旱草原的游牧民族,太重要了。逐水草而居,水源是游牧的命脉。茫茫草原上任何一个小河都是有名有姓,闻名八方。任何一个水洼,任何一个溪流,任何一个山包和洼地,都会大名鼎鼎。因为畜群到处游牧,每一处水源都极其珍贵,每一个地形地貌都需要放牧人熟悉。迁徙游牧,放牧牛羊,都需要对地形地貌有细致的了解,以应对广阔草地上的复杂情况。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特定人群长期的共同生活而沉淀的共同的习惯、共同的风俗、共同的理念、共同的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的精神层面的认同。乌珠穆沁文化源远流长,凝聚了游牧文明的风采。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与时俱进,增强文化自信,弘扬好这份精神遗产,必将有力地助推地区经济社会的强劲发展。

                乌珠穆沁的地理环境和文化遗存

乌珠穆沁是蒙古草原(Steppe)的一部分,位于北京正北800公里处,年均降雨量约254.3毫米,总降雪7.5——9毫米。蒸发量约为年均2500毫米。年均气温-1摄氏度到5摄氏度。中文名乌珠穆沁草原,外文名Ujumchin Steppe 7万多平方公里,气候条件属温带草原。宝格达山,海拔1504.4米,是乌拉盖河、色也尔济河、海拉斯台、哈拉哈河发源地,产桦、杨、柳、山榆、松多种树种,生长蕨菜、口蘑、黄花、白芍、赤芍、参等贵重草药。山林深处有罕达罕、野猪、鹿、麝、熊、东北虎出没。

17世纪,乌珠穆沁部落从阿尔泰山迁来,驻牧在乌珠穆沁草原,分为乌珠穆沁左翼和右翼两个旗。明代元太祖十六世孙陀罗博罗特,由杭爱山徙牧瀚海南,子博迪阿拉克继之,其第三子翁衮都喇尔号所部“乌珠穆沁”。这里的草原生态环境脆弱,主要靠内流河-乌拉盖水系养育。1956年,东乌旗(面积4.7万平方公里)和西乌旗(面积2.3万平方公里)成立。目前,乌珠穆沁草原已是内蒙古仅存较完整的原生态草原,2016年底已划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产生活方式 以畜牧业为主。草场类型有山地草甸草原、低山丘陵草甸草原、半荒漠草原、河泛地湖盆低地草甸草原等几种类型。矿产资源蕴藏量较大,主要有煤、铁、铜、铅、锌、水晶、玛瑙、大理石、莹石等。林区和草原有蘑菇、蕨菜、黄花等特产和黄芪、知母等200多种药材,有黄羊、鹿、野猪、狐狸、狍子、旱獭、百灵、天鹅、鸿雁、野鸡、等10多种珍禽异兽。

水草丰美的天然草牧场,勤劳而聪慧的蒙古族牧人,加之现代育种手段,选育了适宜于乌珠穆沁草原生长繁衍的良种牲畜,如乌珠穆沁羊、乌珠穆沁白绒山羊、乌珠穆沁牛和乌珠穆沁马等。其中:乌珠穆沁羊和乌珠穆沁白绒山羊及绒产品是首批内蒙古名牌畜产品。

乌珠穆沁的历史渊源,首先要考察古人类居住遗址的金斯台洞穴。据考古发掘考证,位于东乌珠穆沁旗西北部的阿拉坦合力苏木附近的这个洞穴,曾是一万到三万年前的古人类生息地。由内蒙古文物考古所发掘考证,命名为金斯太旧石器遗址。洞穴宽 16 米,深 24 米,堆积层厚达 5 米,属草原先民延用极其久远的居住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旧石器晚期的石器、骨器、骨骼、骨饰品等文物。据有关专家推断,这一古人类遗址大约应该是一万到三万年前古人类的聚集地。这一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北方古代生态环境、气候、植被以及民族迁徙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也有力地证明了乌珠穆沁草原不仅不是荒原,而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据有关专家推断,由洞穴的文化层推断,这里应该在远古的时代曾经经历过一段农耕时代。这应该说是人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从中不难看出,乌珠穆沁在人类古文明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七百多年前元太祖成吉思汗在乌珠穆沁一带的活动也备受人们关注,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十三世纪初草原处于群雄争霸之期。东乌珠穆沁旗呼热图淖尔苏木阿尔斯楞图嘎查哈拉金戈壁一带就是成吉思汗打过大仗的圣地。蒙古民族在这里谱写了英雄史诗般的壮举。当时王罕和扎木合都有超过成吉思汗的实力。扎木合联合王罕之子桑昆企图剿灭成吉思汗,在乌珠穆沁北境合阑真沙陀一带经历了一场惨烈的战争。混战中威达尔被刺伤坠马,忙忽人赶忙将他救起,术赤台则率兀鲁兀人力战,白刃血战达到到难分难解的地步。桑昆受箭伤被救,窝阔台也重伤走散。史书上说,这次著名的合阑真沙陀之战是成吉思汗一生经历的最惨烈的战斗!血与火的交战,惨烈的征战历史,给乌珠穆沁涂上了威武壮烈的色彩!乌珠穆沁的合阑真沙陀称为圣战之地不为之过!

成吉思汗是草原的骄子,他的画像至今还常常挂在牧民的家里。十三世纪初草原处于群雄争霸之期, 那是发生在 1203 年的故事。王罕之子桑昆谎称答应联姻,企图谋杀成吉思汗。幸亏齐失里黑和巴代报信,为成吉思汗赢得了时间。成吉思汗立即召集部众,经卯温都尔山,转移到合阑真沙陀集结。扎木合、王罕联军追来,在合谰真沙陀两军进行了战略决战。王罕以只儿斤人作先锋,其次是土绵土别干人的军队,再后是斡栾董合亦惕的勇士们和豁里失列门率领的王罕护卫军组成了四个梯队,最后由王罕亲率大军压阵。成吉思汗方由忙忽的首领威达尔和兀鲁兀的首领术赤台整队迎战。兀鲁兀和忙忽两族颇能厮杀,从小在刀枪里混惯。混战中威达尔被刺伤坠马,忙忽人赶忙将他救起。术赤台则率兀鲁兀人力战,白刃血战达到到难分难解的地步。桑昆受箭伤被救,窝阔台也重伤走散。

战役中,“只儿斤人冲上来了,术赤台和威达尔率兀鲁兀、忙忽军队勇敢迎击,很快打败了只儿斤人。随着土绵土别干人杀到,混战中威达尔被刺伤坠马,忙忽人赶忙返身将他救起。术赤台则率兀鲁兀人力战,击败了土绵土别干人,乘胜追击,将次第冲来的斡栾董合亦惕人和豁里失列门率领的一千护卫军也打退。四支梯队的进攻都没有奏效,桑昆焦躁难奈,不等父亲下令便拍马向前,却被飞箭射中面腮,受伤落马。”成吉思汗的三儿子窝阔台也受伤被博尔忽救起。“这是博尔忽,他的马上放着脖子受了伤的窝阔台。博尔忽的嘴角上染满了血,这是因为窝阔台中箭受伤,博尔忽按照蒙古医疗方法,用口吸允伤口的淤血所致。铁木真看到这个情景,难过得流下泪来。”(见薄音湖《一代天骄和他的继承者》第34页)这次著名的合阑真沙陀之战是成吉思汗一生经历的最惨烈的战斗!从此,成吉思汗和草原上与他争雄的势力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经过休整增强实力,最后彻底打败了王罕和扎木合!

血与火的交战,惨烈的征战历史,给乌珠穆沁涂上了壮烈的色彩!

合阑真沙陀之战《蒙古秘史》、《元史》等多种历史文献都有记载。薄音湖在《一代天骄和他的继承者》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这场战役的全过程。薄音湖先生认为合阑真沙陀在“今东乌珠穆沁旗北境”。(见薄音湖《一代天骄和他的继承者》第33页)这方面史料在南京大学的韩儒林老先生《元朝史》一书和谭其马《中国历史地图》一书也可以得到佐证。

合阑真沙陀位于何处?这方面有一些不同的见解。由于古今地名有一些差别,汉字注音又很难作到规范,同一地名出现多种拼写方式,给地点的确定带来许多复杂性。合阑真沙陀,有的书刊拼写为“合勒只惕、额列惕”,据波、都古尔和纳布和哈达等乌珠穆沁的文化人研究,认定为东乌珠穆沁的“哈拉金戈壁”就是“合阑真沙陀”的另一种汉字拼写。(布和哈达《成吉思汗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战役考》)这应该算是一种有理由的见解。

历史上著名的合阑真沙陀之战的战场应该就在哈拉金戈壁,东乌旗呼热图淖尔苏木哈拉金戈壁(东经118度、北纬45度)有理由作为成吉思汗拼杀过的古战场圣地。这场重大战役的历史故事应该成为乌珠穆沁和锡林郭勒文化底蕴的一部分。危难中请缨打头阵的忙忽部族的首领威达尔和威武善战的兀鲁兀部族首领术赤台的英雄豪气,博尔忽的英勇和忠诚,成吉思汗的指挥若定,大智大勇,都永远值得后人纪念和缅怀。

        我们以较大的篇幅表述合阑真沙陀之战,是因为这是蒙元历史上的一场恶战。由此成吉思汗由战略退却转入反攻,开始超越敌对势力。这次惨烈的战役史料记载也非同一般地详细和带有悲壮色彩氛围。绘声绘色地记述了诸多首领英勇善战的智慧和品德,史料记述非常难能可贵!让后人一睹前人的英勇悲壮,忠勇、豪气与风采!

乌珠穆沁历史遗迹众多。西乌旗吉林高勒匈奴古城遗址1986年发现完整筒形瓦一件,经陆思贤等考证认为是东汉时期匈奴人所建,见证了乌珠穆沁草原汉代的古城。东乌旗萨麦苏木一带发现大量的石人,经锡盟文物站考证为隋唐时代的突厥部制作。金界壕,俗称成吉思汗边墙,遍布乌珠穆沁草原,是金朝维护边防的见证。历史告诉我们,乌珠穆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可贵精神财富。

            乌珠穆沁的地域风情和文化风韵

  富饶美丽的乌珠穆沁草原早在一二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众多北方少数民族都曾在此建立过辉煌的业绩。这里有勒勒车辙记下的历史,这里有金戈铁马写下的辉煌。勤劳勇敢的北方游牧民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地方。

乌珠穆沁草原属于我国著名的草甸草原。一首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歌,成为吟咏千里草原的绝唱!唱响了大江南北,也拨动了现代文明的琴弦。

  自古以来,辽阔肥美的乌珠穆沁草原就是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在无边无际的绿草地,游动的羊群像白云朵,奔走的马牛像珍珠撒。以牛羊粪烧火,以手把肉为餐,毡房随牛羊迁徙,骏马逐水草安家!

  当今的人们为草原如诗如画般的游牧风光陶醉,也为草原的沙化、退化面目憔悴而忧伤,更为草原的经济相对落后和生活的相对贫穷而深深的不安!

  东乌旗作为畜牧业大旗,却曾是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的穷旗。2001年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状况,令人没法乐观,实在有些难堪!2001年国民生产总值全区101个旗县市的排位:东乌旗65位,显而易见,处于打狼的地位!

        不得不承认,单纯的游牧经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正视,乌珠穆沁的发展不能停留在游牧时代。

  人们不得不正视,干旱草原,脆弱的粗放畜牧业,使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发达地区的一亩地,种上高产经济作物,收入可在千元以上。而乌珠穆沁的草地,据专家评估,每20亩草场,只适宜养一个羊单位。一只羊的年增加值不足300元。按养羊核算,每亩草场一年贡献值只有15元上下,让牧民获得小康水平的收入谈何容易!2004年锡林郭勒草原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454元,单按草场增加值计算,牧民人均需要有230亩草场,这是根本不可能作到的!

  辽阔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有着草甸草原旖旎的风光,象一块绿宝石一样镶嵌在祖国的北部边疆。迎接明天,必须走工业加生态平衡之路。

  要走进一个新的时代,要告别和修改原始游牧的粗放畜牧业,乌珠穆沁前行的脚印,乌珠穆沁前行的困惑,乌珠穆沁前行的彷徨,乌珠穆沁前行的理智,乌珠穆沁前行的奋勇,揭示了一个新时代的篇章!

乌珠穆沁草原那空旷的原野上,碧波荡漾,草绿花红,像翡翠铺陈一样伸延得无边无际,让每个审视它的人,心胸都豁然开阔。

乌珠穆沁人淳朴善良,勤劳勇敢。善于自律,有着传统的文明习俗。牧民们每居一地,总是把炉灰和杂物倒到远处僻静之地,迁离之际还要用土埋好。拿着铁铲一下下填土的那份认真,那份虔诚,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要知道,那是各家独处之所,差不多是人迹罕见的荒原。牧民们说不出保护天然生态的大道理,但是她们对自己家园的维护却近乎形成一种规则和信仰。保护生态、和善相处和洁身自好是乌珠穆沁人的天性。

大草原是没有边界的,牧民的交际圈往往是几百里。几百里方圆,哪里有什么山坡,哪里有什么洼地,水情草貌,他们都一清二楚。到家的人都是客,牧民热情地接待每一位进蒙古包的客人。见面先问“您好”,进家让座,请茶。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这里真正是个开放的群体,是个和谐的地域。

锡林郭勒民歌《留有顶鬃的黄马》中唱到:

骑上那顶鬃的小黄马,从遥远的地方来临。将那美酒斟满杯,和可敬的客人共饮。

骑上那善走到金黄马,从遥远的地方来临。将那甜酒斟满杯,和可爱的朋友共饮。

乌珠穆沁的妇女是最勤奋和辛劳的。每天,天一亮就要起来,挤奶,烧茶,做饭,做针线,拉水,捡粪,照看孩子,所有家务全都承担下来。晚上,照料好家人睡下以后,还要整宿为畜群下夜。草原上喇嘛教长期盛行,家里有两个男孩的至少有一个去当了喇嘛。那长长的紫色的喇嘛袍,是草原上一道风景。是喇嘛教在引领着信众的心灵。男人在庙里念经,女人便成了草原上生活、生产的重心。草原的母亲有不少是单身的,她们一个人就要顶起一片天。

草原上的歌总是那样悠扬缠绵,千回百转的长调把牧人的苦乐悲欢记载。有首《我的母亲》,诉说着人们的情怀:宽阔温暖的怀抱,生我养我的母亲;漫长的人生旅途,牵着我走的母亲。月光下唱着摇篮曲,母亲,熬尽心血白发苍苍的母亲。

母亲,为您立下一座玉碑也报答不尽您的恩情。

草原上,一个出众的姑娘,一个优秀的女性,往往要肩负起整个家庭的生存。虽然,美丽的姑娘们都会有不少追随者,但是她们为了自己的家,很多都放弃了出嫁,成为在家留守的姑娘。

每一个草原的母亲都是一部书,有着说不完的曲曲折折的故事。。有一首草原民歌叫《秀气的姑娘》就像是唱给草原女儿的,歌中倾诉着缠绵的爱情:弯弯的柳叶眉,娇艳的苹果脸,生来秀气的那位姑娘,常常闯进我的梦境里,叫我时刻不得安宁。

乌珠穆沁历史悠久,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乌珠穆沁长调是蒙古族民歌的精髓,是蒙古族长调的典型代表,在乌珠穆沁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乌珠穆沁,会走路的就会摔跤,会说话的就会唱长调。这些传统流淌在大众的血脉中,成为一种时尚。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大场小景,一起百和,说摔跤就摔起来,说唱长调就唱起来。这种独特的氛围,地域风情,浸润了千里草原的每一个角落。

 悠扬的长调牧歌,象草原的小河一样流淌在草地,滋润着草原,浸润着牧人的心田。著名的摔跤手会是一个地区的骄傲,被草原人视为自己的英雄。各种娱乐活动都少不了摔跤项目,摔跤手的奖品也会是价值很高的。

乌珠穆沁草原是蒙古长调之乡和研究基地。乌珠穆沁长调,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蒙古族民歌,以柴如拉呼(高音)和舒日古拉呼(泛音)等唱法的结合而产生独特的韵味风格,区别于苏尼特,阿巴嘎等地。

近年来,乌珠穆沁长调水平有了全新的提高,成功注册了蒙古长调品牌商标,于20078月被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荣誉称号。2008427日,东乌旗正式申报中国蒙古族乌尔汀哆(长调)之乡及研究基地,并通过考察团初步验收。

乌珠穆沁是长调民歌创作最繁多的地区,现已搜集到乌珠穆沁民歌二百余首,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部分民歌至今依然广为传唱。2005年,东乌旗将《乌珠穆沁长调民歌》正式编入中小学校本课程规划。注重民歌的研究和推广,创编了《乌珠穆沁民歌》、《乌珠穆沁民间故事歌集》、《乌珠穆沁新歌专辑》等一大批长调民歌作品的书籍和音像制品。

乌珠穆沁草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乌珠穆沁长调歌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莫德格、昭那斯图等著名歌唱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涌现出的毛古力格、查干夫、元登等著名长调歌手,直到目前的乌云格日勒、胡日查、陶格套等一大批著名长调歌手,多次在全国、全区重大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为使培养长调歌手工作步入专业化、正规化渠道。东乌旗在蒙授学校开设了长调、马头琴兴趣班,成立了长调、马头琴俱乐部。成立了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协会、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协会西乌旗分会及呼和浩特市分会,成立了长调民歌协会合唱团,注册会员达到160人,影响力日益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

      摔跤,蒙古语称为搏克,是乌珠穆沁传统的竞技活动。搏客手往往象征着一片草地,一个地区的辉煌和荣誉。不同级别的那达慕盛会,搏客和赛马都是必须有的和最受关注的项目。

乌珠穆沁的摔跤手,摔跤比赛时,身穿铜钉牛皮坎肩昭达格,头缠红、黄、蓝三色头巾,脚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带,下身穿套裤,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出场时,双方摔跤手挥舞双臂,然后互相搏斗。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级,采取淘汰的方式,决赛出冠军手、亚军手和第三名,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奖品。

摔跤参加人数不限,但须成偶数,少则二至四人,多则一千余人,比赛胜负采取单淘汰法。乌珠穆沁搏客有许多的摔跤技巧,可以捉、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基本技巧演变出一百多个动作,可以抓住摔跤衣、腰带、裤带,但不许抱腿,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把人拉倒,不准触及眼睛和耳朵,不许拉头发、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在摔跤开始的时候,摔跤手要着摔跤服。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短袖背心,上面钉有数行铜钉和银钉,背面有圆形眼镜或吉祥之类字样。蒙古语称昭达格。下身穿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肥大套裤,用十五六尺长的白绸子和各色绸料做成。腰间系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短裙,蒙古语称希力布格。腰上还扎有花皮带,库掏前面双膝部为绣有别致的图案,有孔雀羽形、火形等吉祥图案。脚登蒙古靴和马靴,头缠红、蓝、黄三色头巾,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

东乌旗摔跤手巴图吉日嘎拉,获锡林郭勒盟阿日斯楞称号的摔跤手。2012年获得1024搏克手冠军。21210月获呼和浩特市哈萨尔搏克城市擂台赛冠军。巴雅尔巴特尔获蒙古国最高勋章「北极星」。

 

        乌珠穆沁文化的枝枝叶叶成长发育在千里草原的角角落落,千里草地就是乌珠穆沁文化的摇篮。这份醇厚的精神营养,是上千年来乌珠穆沁人创造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传承延续,弥足珍贵。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这份文化财富和软实力,将给乌珠穆沁的地区发展和社会进步,插上一副文化的翅膀,矫健前行,跟上祖国崛起的脚步,让乌珠穆沁文化这颗游牧文明的明珠更加辉煌。

 

                                                             2018/10/9

 

 

参阅书目:徐进昌《锡林郭勒草原丰厚的古文明和历史文化》、薄音湖《一代天骄和他的继承者》、《蒙古秘史》、布和哈达《成吉思汗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战役考》等。

作者:徐进昌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 研究方向: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地域文化和地方学建设

   殷继红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研究方向:上都文化、乌珠穆沁文化 地方学建设


上一篇:徐进昌谈上都文化
下一篇:上都遗址的历史价值和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5340]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69055]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455]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5402]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