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上都研究>>网络天地
  共有 9379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草原文化 lofer转载发布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14年大事记

  发表日期:2018年3月26日   出处:上都星光        【编辑录入:admin

草原文化|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1月30日 元上都文化网发布理事长徐进昌的文章《元代京城上都几个值得关注的表述和认知——元代历史上几个值得商榷的学术观点 》。论文指出,对于上都的研究在世界...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14年大事记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14年大事记

 

上都文化研究走过了12个年头。随着两年前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上都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一项文化工程正在筹划,作为地域文化建设正在开启。2014秋季参加泉州“地方学走向世界”的学术研讨会,伴随国内外地域文化研究的进程,元研会走在第一方阵。上都文化研究正在融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建设的学术领域,学科建立正当时。学术研讨紧随前沿脚步,学术研究正在坚实推进。“元上都文化”网(http://www.shdwh.cn)的上都文化专业学术阵地作用日渐显现。蒙元文化研究的展开也有多方面的收获。各项工作大体进展记事如下:

一月

1月30日  元上都文化网发布理事长徐进昌的文章《元代京城上都几个值得关注的表述和认知——元代历史上几个值得商榷的学术观点 》。论文指出,对于上都的研究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一些上都研究的学术问题应该得到缜密的辨析和足够的研讨。比如把上都称为陪都,比如对六个皇帝在上都即位特别关切,比如质疑忽必烈在上都即位的合法性,等等,在学术上应该作出充分的研讨,不要让错误的不确切的理念成为历史的标签。

其一,上都并非元代的陪都和行都。有人说,上都是元朝的陪都。有的历史文化馆所布展的元代地图只标注有大都和哈尔和林,把上都给忽略了。就连上都所在地区的博物馆的表述中也莫名其妙的把上都说成陪都。应该说这样的理念和说法、作法都是欠妥的。元代实行两都制——上都和大都。上都又称上京、滦京和夏都。大都又称燕京、中都和冬都。两都都是元代的京城,把上都称为陪都、行都缺乏学术依据,是不足取的。元代实行两都巡幸制,两个都城都有着举足重轻系国家安危的重大作用。一个是夏都,一个是冬都,不分伯仲。《道国学古录》卷十评论说,上都“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台湾学者茧庐《元代上都略考》认为,元代“把根本放在上都。”“终元之世,发号施令之地,迄在上都,大汗到燕京去,那不过是享受汉地的繁华,那才真是行都的性质。”   

 其二,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即位合法合规。质疑忽必烈即汗位的合法性有两种说辞:一是幼子继承说。成吉思汗时期有幼子守家和继承父辈的说法,但是成吉思汗立继承人时也作了重大变动。不是由小儿子全方位继承,而是综合各方面意见和情势,由成吉思汗作出提议,经宗族各路诸王忽里勒台会议,确定由成吉思汗四个儿子的二儿子窝阔台继承汗位。

从成吉思汗的做法可以看出,合法继承的要点是经过了宗族各路诸王的忽里勒台大会,而不是继任者的幼子地位。同样,窝阔台去世后即位的是侄子蒙哥,同样也是经过各路宗王的忽里勒台议事确定。蒙哥汗后是留守漠北草原的幼弟阿里不哥继承,还是挺进中原统帅大军的忽必烈继承,应该说并没有定论。在开平召开的各路宗王的忽里勒台大会上忽必烈被推举即汗位,循序了祖训和惯例,应该是完全合法的。而后,阿里不哥在漠北也拉拢了一些宗王,宣布即位大汗。阿里不哥先是分庭抗礼,而后失败投降,历史已作了定论。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开平举行的宗王忽里勒台,是有足够的能力和代表性的。诸王合丹(窝阔台汗第六子)、阿只吉(察合台曾孙)等率西路诸王,塔察尔、也先哥(成吉思汗弟哈撒尔之子)、忽剌忽尔(成吉思汗弟合赤温之孙)爪都(成吉思汗弟别勒古台之孙)率东道诸王皆来与会。诸王拥戴,忽必烈正式即大汗位。一些对忽必烈的国策另有想法的人质疑忽必烈即位的合法性,只不过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试图否定历史的抉择而已。

   其三,朝廷在上都:十位元朝皇帝在上都理政。元代的皇帝共12位,上都建成以后的十个元廷皇帝夏季都在上都理政。朝廷在上都,最关键之点是,每年元朝的皇帝都巡幸上都,近半年的时间在上都理政。有六个皇帝登基仪式在上都,是上都地位显赫的一项佐证。近年来,一些文字特别凸显元代六个皇帝在上都登基,而忽略了这六个皇帝和另外四个皇帝,元世祖后的所有皇帝,都在上都理政。

我们应该有的理念是上都建成后每一个元朝的皇帝都在上的理政和巡幸。上都的意义所在是朝廷在上都,而不仅仅是六个皇帝在上都即位。所以说,上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最核心最关键之点是朝廷在上都,是建都以来就是夏都,元代的皇帝都在这里理政,从而成为元代的政治文化军事的中心。

以上论述和宣称的三个重大学术课题,有着鲜明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面对上都文化和蒙元历史的不同观点,作了旗帜鲜明的阐述,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学术性。显示了元上都文化研究会学术品位和价值。“中国蒙古学信息中心”网在显著位置发布了这篇论文。

 

三月

     3月18  元上都文化网发表雅星诗作《暖春的气息》:春天从阳光里长出绚丽的颜色,多少枯萎都在有意无意的挣扎。白云涌上来,天空也喧闹。那些隐居的牛马奔向草原,打滚,翻爬。从衣缝钻出的跳蚤,它不再喜欢人们身上的体温。

总是要坦然的迈开脚步出发,我的痛经不起春风的抚摸。春鸟每鸣叫一次,我就惊叹一次。春天桃花红了, 梨花白了 ,杨柳绿了。思想的起伏,字节中也长出朵朵杏花。我培土施肥,灌溉。

 

四月

      4月5日  元上都文化网发表元研会理事李守华的论文《回族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论文指出,蒙元王朝时代,有位回回人官员赛典赤·瞻思丁,他经历了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四代蒙古君王,并深得信任和器重,可谓“四朝元老”。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对蒙元王朝、对元初社会生产的发展都起过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他担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官名,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的六年期间,对云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都作出过重大贡献。所以在历书上被称作“元代著名的回族政治家、中国的省长之父”。

4月10日  元上都文化网发表理事包玉瑞的文章《锡林郭勒:察哈尔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地区》。论文指出:察哈尔蒙古族是历史上创造蒙古族草原文化的主要部族之一。纵观蒙古民族的历史,没有一个部落能够象察哈尔部那样长期处于蒙古社会的权力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明朝以前,察哈尔作为大汗的亲军护卫,既是捍卫蒙古社会权力中央的军事组织,又是管理汗庭事务的职能群体,同时也处在蒙古社会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中心。在北元时期,察哈尔部成为蒙古大汗的驻帐万户,成为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宗主部。在清代,虽然察哈尔被改编为总管八旗制远离了社会权力的中心,但是在蒙古诸部中依然是一个“强悍”的“有着勇敢、英武、坚韧的美名和传统”部族;在科技文化上,察哈尔部出现了上百名数学家、哲学家、军事家、思想家、语言学家、翻译家、天文学家、诗人、学者,代表着当时科学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由于察哈尔部在历史上所处的特殊地位和环境,使察哈尔部与其他诸部相比,不仅吸收和传承蒙古族各部的优秀文化,而且融合了农耕文明的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察哈尔文化,至今生生不息。

 

4月15日     中国蒙古学信息网(http://www.surag.net)发布文章《文化学者、作家徐进昌》。文章介绍徐进昌致力于上都遗址和上都文化的研究。2003年发起组建了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4年创办了《上都文化研究》学术报和《元上都文化》(www.shdwh.cn)网站。2005年申报并使用“上都文化”商标。首提上都文化与上都文化学学科概念,首提锡林郭勒文化、滦河文化和锡林郭勒地方学的立论,致力于倡导上都文化与上都文化学和锡林郭勒文化与地方学建设,在文化界和史学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为元代历史研究、上都文化学科和地方学建设及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了积极的贡献。

致力于上都文化和元史、蒙古史的研究,在蒙古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成吉思汗对文化和精神领域的关注与建树方面,在忽必烈创建金连川幕府和大元帝国并以儒学治国方面,在以元代的百年京城成就的上都文化的创立和阐述方面,在锡林郭勒地域文化的创立和阐述方面,在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创立和发展方面,都有独到研究和贡献。有关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吉思汗对文化的关注和贡献、体现中华大一统的文化共融与和谐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受到中国地方学联席会、北京联合大学、内蒙古史学会、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内蒙古社科院、温州学研究会、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西口文化研究会等学术界,宣传、文化等地方有关部门和新华网、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人民网、凤凰网、锡林郭勒日报、中国时报、内蒙古晨报、内蒙古文史、内蒙古日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倡导汇集各界多方面力量探寻上都文化、建立元上都专门研究机构、有关“上都文化”类别的商标注册、元上都遗址设立标示牌、三都三地联合申遗等主张和建议受到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力地推动了元上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

写作了一批有份量的论文,参加了多种学术研讨会,许多论文在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讲、编入论文集或获优秀论文奖,在元代历史研究界和蒙古学界、地方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有一定影响的上都文化研究学者和蒙古学专家。论文《蒙元文化的多元性和历史地位及其在当今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百年帝都成就了灿烂的上都文化》、《倾听元上都遗址讲述中华文明》、《元世祖的儒学思想和元代的文化流派》、《简论成吉思汗对文化的关注与贡献》、《元王朝完成大一统的过程》、《游牧文化在元代达到高度发展的水平》、《锡林郭勒文化的立论与思考》、《上都文化、上都文化学的立论与思考》、《元世祖忽必烈的儒学理念和对草原文化的影响》、《成吉思汗对宗教领袖的礼遇与精神价值观》、《在成吉思汗的旗帜下》、《元代上都与大都的相互关系与地位》、《元代上都、大都间驿路的历史价值和扈从诗的文化意义》、《锡林郭勒丰厚的古文明和历史文化》等立意新颖,论述有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元文化的多元性和历史地位及其在当今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阐述了蒙元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定位,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学术观点,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在2005年8月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评为优秀论文。

 

4月19日  元上都文化网发表鄂尔多斯王雅丽论文《鄂尔多斯与朱开沟文化》。对于各地的地域文化研究予与关注。论文指出,经大量的考古发掘证实,鄂尔多斯地区分布着距今约六千年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北支的文化遗存,与中原地区有着共同的古文化渊源。贯穿于整个仰韶文化始终的典型陶器小口、腹大的尖底瓶与瓦鬲在鄂尔多斯地区已有多处被发现出土。

然而,在朱开沟遗址中发现的瓦鬲不仅数量多占全部出上陶器五百余件的半数以上,而且造型别致多样,伴瓦鬲出土的还有斝jiǎ音甲、盉hé音和三足瓮等。这些三足陶器制作工艺十分娴熟精美,具有明显吸收中原仰韶文化因素影响的痕迹,但保持自身演变发展序列的完整性却清晰可辨,展示出了瓦鬲文化在鄂尔多斯地区极盛时期炫目的灿烂,引起了考古专家们极大的关注。

六月

      6月17日  元上都文化网《上都河文学》发表雅星诗作《马背上的长调》。“我的心移交给了上苍和草原,我的歌泊于小桥流水之滨。我的梦在暮霭的炊烟收获依稀的足音。成群的牛羊在草场游弋,草原的胸怀坦坦荡荡。没有戴着面具的伪装,没有设置障碍的围墙。”

      这方面的多篇作品蕴涵着现代草原文化的气息,气韵和品格。

 

七月

            7月10日 经协商决定,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李建文,增补为副秘书长。

  7月30日  元上都文化网发布元研会理事包玉瑞《挖掘成吉思汗“必力克”箴言与生态文明的现实价值》   成吉思汗在保护草原生态方面的“必力克”箴言,是成吉思汗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了草原文化的精华,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它的出现,推动了13世纪蒙古草原社会的发展,其教育、训世的功能至今对蒙古民族的生活习俗、道德礼仪还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箴言中规定: “在水源或者火种中便溺污染者,处以极刑”“禁止人民手浸入饮水及用水中。汲水或取水,必需使用适当的器皿取用。”“禁止人民将未穿旧的皮衣服洗涤。”“禁止雷鸣时流水里沐浴或洗涤衣物”。“保护水源。不得在河流中洗手,不得溺于水中。” “草绿后挖坑致使草原被损坏的,失火致使草原被烧的,对全家处死刑。”箴言中对草原的保护至今都有着警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八月

      8月12日  元研会理事杨凌云发表《论地方学研究的时代价值》。 本文阐述了地方学引领地区发展、提升地区软实力的角度,提出了挖掘原生态的文化资源、构建特色化的文化品牌、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创新地域文化品牌,展示地域文化底蕴,发展地域文化产业,是提升地区竞争力的根本。论文指出,地方学是研究地区历史文化、人文活动、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为对象的科际综合学问,是一个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通观这一地方的历史与文化的根脉,也关注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独具的特性和总体趋势。我国民族的多元格局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地区之间、民族之间、不同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模式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地方学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提升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就在于把握文化的地域性,地域文化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专家学者潜心著述,民间的地域文化研究团体也纷纷涌现,把地区作为特定的范畴进行综合研究,地方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探索地区特有的属性和衍变的过程,预测和推动地区的良性发展。地方学框架下的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地理风情都应该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切入,展示地区独特的属性和风采。论文展现了元研会对地域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探寻。

 

8月20至22日 徐进昌理事长参加泉州“走向世界的地方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演讲 。  金秋八月,在历史名城泉州,“走向世界的地方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全国各地和韩国的60多位地方学研究的专家学者齐聚“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城。有40篇地方学论文入编研讨会论文集,23位学者作了主题宣讲。韩国关东大学、首尔市立大学首尔学研究所、北京联大北京学研究所、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西口文化研究会、泉州学研究所、扬州学研究所、三峡学研究所和邯郸、临汾、扬州、黄石、昆明、福州、宜昌、厦门、潮州、泉州等地的大学院校与科研机构皆有专家学者与会。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徐进昌、郝爱丽《试论内蒙古各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关联性与世界性》,杨凌云《论地方学研究的时代价值》两篇论文入选研讨会。

徐进昌理事长在研讨会作了主题演讲并受到广泛关注。演讲的主题是:地域文化首先在地域范围上必须有确定的指向,有个核心的区域。其二,必须有独特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性,是某种草根文化、乡土文化的发祥地,并且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和延续力。其三,这种文化形成一定的体系,有相对完整的一个学术理论框架和一定数量的研究人群。其四,这种文化在历史上或当今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过或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力。

  其关联性表现在它是某个更大范畴文化的子系统和支脉,支撑着包容更广内容更丰富的大文化。内蒙古各地的地域文化大多可以归纳到游牧文化、草原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的国际性和世界性广为人知。作为丝绸之路链条上的内蒙古地域文化和泉州文化无疑具备世界性的影响和意义。

 

九月

9月24日  思密达simida.org(中国最大的韩国资讯门户网)、《光明科技tecn.gmw.cn》科技频道“滚动读报”、 渭南人民政府(www.weinan.gov.cn)、云讯网yn66.com、锡盟资讯《文化》、中国作家网等媒体转发徐进昌理事长文章《神奇的榕树 难忘的研讨》。其中地域文化的观点:“地域文化的关联性表现在它是某个更大范畴文化的子系统和支脉,支撑着包容更广内容更丰富的大文化。内蒙古各地的地域文化大多可以归纳到游牧文化、草原文化。

丝绸之路文化的国际性和世界性广为人知。作为丝绸之路链条上的内蒙古地域文化和泉州文化无疑具备世界性的影响和意义。”

“地方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国际上最早提起地方学也只不过四十来年的历史。在地方学、地域文化研究逐步进入国际学术视野,成为学术研究热点的今天,举行这样的学术研讨与交流正当其时。地方学与地域文化这门新兴的学科正应该像大榕树一样把根深扎在泥土里,并利用一切空间,不遗余力的吸纳所有的养分和信息,成就一门最具生命力的学科。”

 

十月

      10月15日  元上都文化网发表包玉瑞的论文《上古流韵—锡林郭勒珍宝般的古迹遗存之断想》,述说了金斯台洞穴、苏尼特、阿巴嘎岩画、北魏古墓、多伦会盟等锡林郭勒草原上的古迹。

锡林郭勒一万年前有人类居住。东乌珠穆沁旗一处名叫金斯太的洞穴,这个位于草原深处的古人类洞穴居住遗址,被撩起了神秘的面纱。金斯太的洞穴宽16米,深24米,厚达5米的堆积层分为3层。属草原先民延用极其久远的居住遗址。  

一组神秘的岩画。从正镶白旗往北,一直都是起伏的丘陵草原,自然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个广阔的原野,一个无法想像的看不到边际的原野。洪格尔岩画群位于苏尼特左旗西北部,在距满达拉图镇190公里的地方,靠近中蒙边境线的一片荒漠之中,就望见了淡黄色的山岗,处高山岩石上的洪格尔岩画群,主要包括呼和朝鲁岩画点,毕其格图岩画点及巴日塔图、陶恩图、托来岩画点。

这个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游牧民族: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现在发现的一个古墓群。据考古学家判断,可能是鲜卑人的家族墓群。出土的距今1500年前北魏时期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贵族漆棺,木棺木质为松木,外表面涂有黑色漆,木棺斜长2.7米、头部高1.4米、头部宽1.2米。棺头处覆盖一层丝绸,木棺装饰有鎏金泡钉数枚,木棺头部及脚部分别绘有人物等彩绘,人物形象具有鲜卑民族特征。 

“多伦会盟”名扬天下。史载,漠西厄鲁特的准噶尔部首领喀尔丹,在沙俄唆使下,悍然进袭漠南。公元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大败噶尔丹。翌年康熙亲赴多伦诺尔会见漠北喀尔喀三部和漠南四十八旗蒙古王公台吉,史称“多伦会盟”。康熙答应了“愿建寺以彰盛典”的请求,开始兴建“汇宗寺”

多伦汇宗寺位于县城北部,庙质为木结构,殿高为十五米,坐落在条石基上,殿体前后是包厦。殿分为上下两层,由一米粗的二十根大梁柱支撑着。北殿九九八十一间。整体造型十分精致美观,殿顶是蓝琉璃瓦滚龙脊造型,塑有相比黄金价值的一吨半金黄色风磨铜庙顶一个,八挂图一个,羚羊两只,在主殿院落内有五层殿院,南北长达一里半地左右,东西宽有百米左右。“汇宗寺”在当时是口外最大的喇嘛庙,巍然耸立,金碧辉煌。

 

十一月

     11月14日元上都文化网发布内蒙古通俗文化研究会主席哈斯乌拉的文化评论《大地的诉说—徐进昌散文选》序。评论在中国作家网、中国蒙古学信息网、光明网、锡盟文化资讯等媒体多有转发。

      评论指出,进昌是扎根草原的作家和诗人,有着广阔的文学视野和深刻的社会认知力。文学是人学,文字是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透视,也是写作者认知和感悟的写照。他在乌珠穆沁草原作知青八年,与草原和蒙古族牧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对草原和游牧生活的认知与感悟精细入理,独具匠心。草原给了他灵气和智慧,他的作品常常带有草地的印记。荒原,辽远,安祥,灵透。当时他曾主编知青报《站在最前线》,用笔描画草原,记录人生。进城以后,几十年笔耕不辍,创作颇丰,先后出版了《青青的草地》、《一片蓝天》、《上都文化研究》(蒙、汉)、《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等多部文集和论著,成为草原上有影响的作家、诗人和文化学者。

 

      11月14日 元上都文化网《上都河文学》发表锡盟作家刘克勤的诗作《秋心难不了情》:“绵绵秋雨, 萧萧秋风。滋养着,一抹抹晚霞。一树树红枫 , 一声声归雁。一缕缕秋韵,唤醒了——一垄垄通幽曲径,一位位天涯路人。

茫茫人寰,人流滚滚。名利场上, 烽烟四起,炎凉世态 ,浊浪排空。人世间,寂寞了秋色, 冷落了秋景。唯有,耄耋老顽童。

秋高气爽,天马行空。顺风顺水,触景生景。邀文朋诗友,尽兴吟咏。”

      这方面的多篇作品显现了草原文化开放的累累花朵。这些草原新歌吐露着现实社会中草原的芬芳。

     

11月24日 元上都文化网发布《上都文化研究与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工作回顾》归纳概括了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十几年的工作业绩和学术成果。 中国蒙古学信息网(http://www.surag.net)、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等文化和学术媒体广泛转载。

认为12年来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重要作为是:开启上都文化研究、成吉思汗文化思想研究、忽必烈以儒治国研究、锡林郭勒文化与地方学建设研究、蒙古新字八思巴文研究、上都大都间驿路文化研究等六项学术课题。推动了上都文化、蒙元文化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进与全国各地和世界的文化交流,提升锡林郭勒草原文化的蕴涵和在人类文明建设中的影响。

2004年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被盟委、行署评为全盟先进文化工作者。2007年盟文化大盟建设领导小组、盟委宣传部发布《关于对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进行表彰的决定》。2008年盟外宣办表彰研究会为外宣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表彰《上都文化研究》学术报的突出成绩。2013年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徐进昌被盟委行署评为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先进个人。


  研究会主办《上都文化研究》学术报和《元上都文化》网站(http\\:www.shdwh.cn),作为蒙元文化研究和交流的专业学术阵地。注册有“上都文化”商标。元上都文化网已发表文章933篇,浏览人次达27多万人。《上都文化研究》学术报主办10期。集十二年的研究成果,把上都遗址做为一个历史文化载体,把上都文化研究作为一个学术体系和历史文化工程,开拓性的编辑出版《上都文化研究》(蒙、汉)、《忽必烈在上都》、《解读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化》四部学术专著。16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拓展了上都文化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影响力。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致力于上都遗址与上都文化的研究,十几年来坚持不懈,为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开启和倡导上都文化,拓展忽必烈和成吉思汗研究,探寻锡林郭勒地域文明建设,创新地方文化研究,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首提上都文化的学术课题,把遗址考古与揭示文化内涵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并阐释了“上都文化”的学术命题。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徐进昌给出的上都文化定义是:“上都文化,指的是以元代上都为标识的历史文化。它凝聚了13、14世纪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和主流部分,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融会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弥足珍贵的阶段,是中华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都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兼收并储,融汇发展,和而不同,多元共荣。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和理事长徐进昌十几年来倡导和践行上都文化研究,为上都遗址申遗和历史文化研究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许多学术方面的研究都是开创性的。

其一,把上都遗址的研究从单纯考古发掘引申到历史文化的探寻。从文化层面切入,走近上都,认知上都,解读上都,揭示上都,考究上都遗址标识的文化意义。把上都研究提升到历史文化的层面,开启了上都文化研究的学术课题和历史文化研究工程。

其二,对成吉思汗的的文化情怀和精神价值观,作为重大学术课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这个领域研究取得的学术见解是:成吉思汗对文化方面的作为和精神领域的驾驭有着深厚的蕴涵和高度的智慧。成吉思汗主要的不是一个武功卓著的军事天才,而是一个智慧高超的帝王。他对蒙古文化的创立和各族精神领袖的笼络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其三,对元世祖忽必烈从金莲川幕府到大元一统的历史作为高度关注,对忽必烈接受中原文明以儒学治国高度评价。忽必烈45年活动在锡林郭勒草原,大元强盛,卓有建树,他的高超见识和政治智慧与文韬武略彪炳史册。他是一个从骑马背到坐象撵的中华皇帝。

其四,对元代推行的蒙古新字的研究。这是元代百年实行的官方文字,是国学。这项研究是对中华文字研究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五,对百年元帝国的两都——上都、大都间驿路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研究。这项学术研究课题是在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资助下完成。揭示了上都、大都间驿路的文化内涵,历史内涵,是一条令人瞩目的历史之路,文化之路。

其六,地域文化建设的提出和锡林郭勒文化、滦河文化的阐述。由上都文化研究引申出锡林郭勒草原的地方学和地域文化。从广义的地方学、地方文化建设的理论到具体的锡林郭勒地域文化的提出和阐述,作了开启性的工作。

上都文化研究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正走在路上,这些简短回顾,只是12年的回头一瞥。上都文化研究伴随着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已经成为一项事业,成为一个学术领域。路正长。没有穷期。需要的是永不懈怠地跋涉。跋涉。

 

十二月

12月3日  中国蒙古学信息网(http://www.surag.net)滏阳河汉语学院(fyhw2s.com\html\me)等学术和文化媒体转载《大地的诉说——徐进昌散文选》,其中关于文化的见解和对成吉思汗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与建树的论述扩展了影响。

中国文明网(cf.wenming.cn)介绍蒙元文化和红山文化,其中“蒙元文化”的概念,承用了元上都文化网(www.shdwh.cn)徐进昌先生的定义。2013年12月6日在“图说赤峰”栏目,发布“蒙元文化”。

12月9日

      12月9日  元上都文化网(http://www.shdwh.cn)由1月22日到12月9日共13发表张建民提供介绍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史学家的文章,涉及赵孟頫、危素、楚石、王迪简、任贤佐、陈植、米带、吴镇、赵雍、赵麟、张渥、方从义、冯子振、钱选、姚廷美、刘贯道、王振鹏、张羽等18人的作品。打开了一扇了解元代文化的窗口。

   12月12日  元上都文化网发布元研会理事李守华文章《宝木巴王国—古代蒙古族理想的世外桃源 》。论文指出,在我国的文学艺术宝库中,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英雄史诗。《江格尔》是蒙古族远古时代(?—1205年)的文学作品,多以民间说唱形式,至今在蒙古高原广为流传。“江格尔”蒙语意为“能者”,以《江格尔》为代表的蒙古族英雄史诗有550部左右,这部史诗的故事多为描述以江格尔为首的12名勇士为捍卫家乡“宝木巴王国”,与各种来犯的多头妖怪——蟒古斯进行殊死较量。故事主要内容:保护与掠夺草场、财产和美女等,最终以勇士们的胜利而告终。英雄人物往往被描绘成具有半人半神的特征,英雄们成了力量、智慧和善良的完美化身。这部作品描述了古代蒙古族人民为捍卫自由,保卫土地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12月17日  “光明网”科技频道滚动播发徐进昌、郝爱丽的地方学和地域文化研究方面的论文《试论内蒙古各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关联性与世界性》。“中国蒙古学信息网”与《锡林郭勒日报》均有登载。

12月18日  元上都文化网发布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王雅丽的论文《在苏泊罕大草原非遗传承保护和利用的方式与途径》。加编者按:“它山之玉,可供鉴赏。苏泊尔文化之说,对其他地区的文化建设不无启示。”

论文结合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从鄂尔多斯游牧文化的活态属性入手,探究其生存发展境遇,以期理清一条卓有成效的动态保护与发展思路。论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第一步是加强抢救性保护以保住其活性,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的模式;第二步则是重点加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通过综合性探究,以期完善、优化其生态,探讨苏泊罕游牧文化活态博物馆的发展建设的创新性途径;第三步则是采用灵活、动态化的多种方式,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身,使之能够更好传承和发展,平衡保护、传承、发展当中的矛盾,以实现政企牧共赢和农牧民与企业共同致富。

 

12月31日  元上都文化网(http://www.shdwh.cn)年底文章达到942篇,年内新增67篇。浏览人次达到271830,年内新增3768人次。作为一个文化研究专业网站,坚守着自己的应有的品味和职责。

      一年过得真快。我们力所能及地作着上都文化和地方学方面的研究与探寻。也许作学术免不了有几分冷清和艰辛,但也不乏丝丝的宽慰,毕竟我们的耕耘也有着些许的收获。但愿文化研究事业终会不断前行。


上一篇:<锡林郭勒日报><老年周刊>刊发<徐进昌与元上都的难解之缘>
下一篇:包玉瑞当选为中国民族学会生态民族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4863]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67937]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291]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4783]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