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地方学研究>>文化视角
  共有 5873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香飘舌尖的鄂尔多斯特色饮食

  发表日期:2016年2月27日      作者:王雅丽     【编辑录入:admin

                  

马头琴哼唱着草原的欢乐,马奶酒表达着牧民的亲热。草原上孕育古老的传说,新时代的农牧民过上了美好的生活。我的心就像那奔驰的骏马,风一样迈着那幸福的脚步,是因为纯朴的牧民太好客,我多想长成牧草扎下深根,让心灵为草原开放出娇艳的花朵。你看鄂尔多斯草原上花开多少朵,鄂尔多斯的小吃就有多多,令人垂涎欲滴。

  蒙式主食:

别具风味的蒙式主食。蒙古族食用的粮食主要有炒米、糜米、面粉、大米和荞面、软米。炒米,牧民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炒米由糜子经过炒熟后去壳、去糠而得的熟米粒,色黄而不焦,米粒坚而脆,晶莹明亮,泡在奶茶中色味均鲜美,营养丰富。炒米含水量低,耐储存,便于携带,适合游牧生活。炒米拌团,是蒙古族风味小吃。炒米拌以酥油、红糖、红枣、奶果子,捏成米团。酥香爽口,是节日筵席的美味食品。糜米的食用,主要是肉汤粥、酸奶粥、鲜奶粥和肉丁饭、焖饭等。面粉的食用主要是面条、油炸饼、烙饼、水饺和油炸馅饼等。油炸饼中,“章则”(盘肠饼)独特风味,清脆可口。过春节和其他吉庆之日,家家户户都炸“章则”,四四方方交叉层累几十层,作为待客美味。羊油馓子:每逢过年或有喜庆之事,蒙古族牧民便忙碌地炸羊油馓子。羊油馓子炸成后,就同其它食品一同摆到桌子上,供人们享用。羊油馓子为长条形,一层一层地垒到桌子上,足有一尺高。浅黄色的羊油馓子上放着几颗红枣,显得格外吉祥。无论纵看或横看,都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线条美。制作羊油馓子的原料,有白面、素油、糖、白帆。往一定量的白面中,放上适量的白帆、素油和糖,用水和起来。面和的不能硬,也不能软。让它饧上一会儿,就可以制作了。制作时,应根据馓子的大小,把饧好的面揪成小面剂,放到面案上搓成细长条,对折几次,很快放到滚热的羊油锅里炸熟。羊油馓子晾凉后,表面裹着一层洁白的羊油,看上去黄、白相间,很有特色。吃的时候,把羊油馓子掰碎,泡在奶茶中。羊油馓子吃在嘴里,酥脆甜香。

在乌审旗的荒漠草原上,生长着一种名叫沙葱的植物。沙葱其实也就是野葱,它有葱的形状,有葱的辛辣,还有家葱所不具有的独特的芳香。沙葱高不过半尺,葱叶尖而细。位于毛乌素沙地的乌审旗草原雨水极少,一年之中能有一至两场大雨那就算不错的了。然而生长在干旱草原的沙葱却神奇般鲜嫩,只要你轻轻地一折葱身,断口处便会流出鲜汁和油花来,折一小段放入口中,似葱、似韭、似香草,同时还夹含有一种油香、一丝微甜,其鲜香嫩美,妙不可言。沙葱在草原最简单的吃法是将采摘来新鲜的沙葱放入罐头瓶内,撒上一点盐,两日后就成了美味小菜了。

  在乌审旗草原上,主人用采摘来的新鲜沙葱和刚宰杀的大尾羊肉所做的沙葱包子招待客人,是与手扒肉、烤羊腿一样最好的待客佳肴。凡是来到乌审旗草原的客人们,尝过那用沙葱、羊肉做馅的蒙古包子后,无不为其鲜香而称好叫绝。

  沙葱开的花虽然小,但那略呈粉白色的花却是牧民们离不开的上好调料。人们将葱花采摘回来,用盐腌上或晾晒干,做汤煮肉时往锅里放上一把葱花,那汤那肉就四溢飘香。沙葱的营养很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况且它又生长在无任何污染的大漠草原上,因此是绝好的天然绿色食品。“闪塌嘴”月饼鼓成团儿,山药、土豆做成丸儿,“宝日思格”是羊油炸成的油面渣渣,宝尔思格是过年吃的糕圈……要吃到这些宝,旅行者就得深入草原、乡村,走进蒙古包。你可以选上一块湖北产的“川”字牌砖茶作礼物,别看十几块钱的礼物轻,主人一定会因为你的随俗知礼而感动。在鄂尔多斯,砖茶是可以替代羊背子向成吉思汗上供的佳礼呀,何况鄂尔多斯蒙古族还特别喜欢茶,迎接客人就常用精致的瓷碗或者是木碗盛满热腾腾的砖茶,你一定要用右手接碗,拒绝是十分不礼貌的。主人斟茶时,如果你要很少或不再要了,可以用碗边轻碰勺或壶嘴即可。

蒙式奶食:

鄂尔多斯蒙古族的饮食很有民族特色,他们尤其喜欢食用奶食。奶食的种类和其它地方差不多,但制作上也有些独到的经验,比如用酸奶在木桶里捣上万次使表层浮起白酥油,撇出来熬制使油和奶分离就成了酥油,当地人也叫它黄油,是鄂尔多斯的特产。

  鄂托克奶食品繁多,分食品和饮料两大类。食品类——有白酥油、黄酥油、奶豆腐、奶果子、奶皮等。

  白酥油是鄂尔多斯地区特有的奶食品。把鲜奶盛入瓷罐发酵为沃奶(蒙古语称“艾日格”),沃奶可分离出糊状白酥油,味酸甜而不腻,拌吃炒米味更美。把白酥油放锅内加热,下米熬煮,油中的酸奶被米吸收后即连出淡黄色透明的黄酥油来。

    将鲜奶熬滚,用勺子不时地扬,使奶沫浮在上面,待冷却形成一层皮,取出放在通风地晾干,即是奶皮(蒙语称乌日莫)。将取白酥油后的沃奶,慢火煮熬,便成浆状酸奶(蒙语称查嘎)。将酸奶装进布袋压榨,便成奶豆腐。奶豆腐可掰成块,或捏成圆坨,或扣入木模后倒出后晒干,称烙蛋子(蒙语称胡如德)。将奶豆腐用手攥起,从手指缝挤出晒干,即成奶果子(蒙语称寿莫勒)。酪蛋子:将取出白酥油的酸奶经慢火煮熬后,放入布袋,挤出酸水,再制作成碎块状或面条状,晾干,即成酪蛋子。酪蛋于质硬,味酸,泡奶茶炒米吃,咀嚼时酸中带有香味。

  奶食饮料中最为贵重的是奶酒,其次是鲜奶,沃奶,酸奶。鄂托克旗牧民用牛羊奶酿制成奶酒,把取白酥油后的沃奶在熬制成酸奶过程中,锅口上放一溜酒笼屉,即酿出奶酒来。奶酒的酒精度低,醇香可口,是招待远方朋友和尊贵客人的上等佳品。鄂尔多斯地区的奶酒,因原料和酿制方法不同。

说起醇香的奶酒,更是鄂尔多斯草原牧人招待贵客的佳酿,也是能召唤出美妙歌声的甘露。这里的奶酒分四种:“祁格”,用马奶直接发酵而成,形如豆腐脑,消暑去热,却不能多饮,否则会使人昏睡不醒;“萨林阿日赫”也称蒙古酒,用牛羊酸奶蒙火熬制,色泽金黄,酒精度不高;“阿日吉”,用蒙古酒再蒸馏而成“二锅头”,密封埋入羊圈下,年深日久就成了老窖;第四种奶酒“洁日吉”,用老窖再蒸馏,烈如酒精,是蒙医治病所用。有幸参加成吉思汗陵春天大祭的人,就可以分享圣奶桶里捣出的马奶酒,在牧人家作客,主人也会献上奶酒,献上歌,似乎还要拼出个“你醉我醒”才甘休。银碗、哈达、美酒、手扒肉美食佳肴摆满桌,欢声笑语到处飞扬。鄂尔多斯的每一杯酒里,都饱含着草原人一颗滚烫的、热爱生活和世界的心。那悠扬的歌声,那动人的舞姿,那感人的场面,让您不由自主进入“酒不醉人歌醉人”的境界。

鄂尔多斯汉地饮食:

烧酒就酸饭——在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劝酒的习惯一如别处的牧区,但唱的却是爬山调,但双方对唱:“烧酒本是五谷水,喝到甚时候也喝不醉。”“阳春三月桃花花开,端起酒盅盅迎客来。”“一盘盘豆芽芽一盅盅酒,情义都在酒里头。”,这里流行的歌已经接近山西黄土高原的曲调,而饮食的习惯也更接近晋陕风情,酸食的风俗深入民心:比如酸绘菜和酸粥,酸绘菜在乌海和东胜都是街头食馆里常见的大众菜,但酸粥却是东鄂尔多斯和北边黄河沿岸农家才有的,同一家族的酸食还有酸焖饭、酸盒子饭、酸面条等等。酸粥是酸饭的一种,其实酸饭中的酸焖饭和山药酸稀粥也有独特风味。制作酸粥,要用特别干净的罐子盛上当地产的糜米,在热灶台上发酵,大约要等上24小时,煮制时还要讲“三活”,即活汤、活水、活米。煮得恰到好处,就成了地道的“活捉酸粥”。炎夏酷暑,中午歇起来,劳动走时,冷酸米汤泡焖饭来上两碗,一下午在“赤热炎炎似火烧的”的田野里劳动,既不渴又不饿。对劳动人来说,大家的宴林佳肴数不清,但有什么能比得上这家乡饭可口?酸粥有助消化的功能。过春节,家家户户吃好的,有时油腻吃得多了,肚子难受,不思饮食,但只要吃上几顿酸粥,管保你胃口大开。据推测,酸粥可能有防癌作用。酸粥,科学家们没吃过,对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食物不消一顿。酸米在淹制过程中能产生一种菌,据说青霉素、链霉素的菌种可从变了质的蔬菜、粮食和动物的皮肉里提取出来。准格尔人说“酸粥吃两碗,消食不用保和丸”。

鄂尔多斯农村,本有扒荞面、豆面、莜面窝窝、窝瓜饭、山药丸子、炸油糕、红腌菜、米凉粉、米酒、猪灌肠等地方佳肴。但这里向旅游者推荐一种四时皆宜的名菜,那就是酸香可口、回味无穷的酸烩菜。酸烩菜从未上过名馔佳肴之类的书籍,它在本地人心目中的位置,甚至胜过一些山珍海味。逢年、过节、满月、结婚、丧葬、接待宾朋时,酸烩菜总要当作压轴儿菜,以弥补其它菜品的不足。就是离开故土调往外地的人,也不会忘记养育过他们的酸烩菜。

猪肉烩酸菜。多年来,鄂尔多斯人民都喜欢吃猪肉烩酸菜。这是气候、环境、生活习惯使然。每逢10月份左右,农牧民,无论城乡,都要腌制酸白菜,即将大白菜放入瓮中,然后用适当重量的石头施压至1015天,以酸为止,即可食用。制作猪肉烩酸菜,先将猪肉切片放入锅内,文火爆炒至油出肉黄时,放入佐料(大料、花椒、葱段、蒜片)、土豆块,翻炒几番,随即将洗净切碎后的酸菜放入锅内,翻炒几分钟,再加入适量的水,覆锅盖焖熟即成。猪肉烩酸菜,其特点是经济实惠,营养丰富,猪肉与酸菜搭配,猪肉肥而不腻,酸菜清爽可口,同时是有软化血管,降血脂,降胆固醇之功效。酸烩菜,是几个概念的合称。它是由腌渍过的白菜和其它蔬菜经烹制后做成的菜肴。天寒地冻时分,是杀猪的季节,这时,主人总要把邻居、亲戚、朋友邀来,满满地烩上一大锅酸烩菜,红红活活地吃一顿,快活极了。现在,酸烩菜已从农村走向城市,宾馆、饭店的餐桌上,还有它的一席之地呢!

蒙式肉食:

如果你并不去牧民家作客,在很多旅游度假村也都可以尝到传统但不能保证地道的蒙古奶食和烤全羊、羊背子等,演员献上的歌舞和婚礼表演总是有点面具的感觉,但也算难得的经历了。在鄂尔多斯品尝烤全羊、羊背子都要上千,“诈马宴”那种全牛烹制的菜肴的价格更是天文数字,但繁殖在鄂尔多斯的羊和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的一样,都是吃百草长大的羊之极品,吃中草药长大的羊肉质细腻鲜美,那么一般饭馆里的手扒肉和清炖羊肉还是一定要尝的。价格一般是称生肉25元到35元一斤,做熟了也就6两吧,吃了只是感叹蒙古人口福好。不吃羊肉的主儿,在整个鄂尔多斯的大小馆子里都能吃到实惠到家的“烩酸菜”或“酸烩菜”,区别只是把酸菜部分换成应时青菜,就是在东胜的饭馆里,30元都是一大盘(两人份)还送米饭。东胜的涮羊肉56个人吃三四百元钱,佐餐的酒就选当地特产的“鄂尔多斯敬酒”最好。

内蒙古的羊肉品质一流味道鲜美,羊吃百草,百草入药,所以民间流传有“人参补气,羊肉补形”的说法羊常年吃草本植物,性格温顺生活需干净的环境。食草类 146 种,其中 87 种为中草药食无污染的青草,喝天然矿泉水,因而羊不易生病,属于绿色食品中的滋补品。蒙古族饮食以绵、山羊肉为大宗,牛肉次之,也食用野生动物肉。传统吃法主要是炖肉、手把肉、羊背子,蒙语叫“秀斯”,是蒙古族古老的食法和礼节用品,多用在祭祀仪式上、婚嫁之际、岁时庆寿、招待贵客等隆重场合。其次是涮羊肉,牛、羊肉馅饺子、馅饼等。冬季大量宰羊杀牛,以备春夏食用。春夏食用的肉,都在冬季各成肉条晾干,既能一年期的贮存,又能保持营养。另外牛、羊灌肠也是蒙古族的传统佳肴。

“全羊宴”是根据全羊躯干各部肌肉组织的分布不同,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做出色、形、味、香各异的各种菜肴,并冠之以吉祥如意的名称,全羊宴。虽系全羊,却无羊名。如龙门角、采灵芝、双凤翠等,一只羊做菜80多种。在制作上,刀工精细,调味考究,炸溜、爆、烧、炖、焖、煨、炒,醇而不腻,具有软料、清淡、口味适中、脆嫩爽鲜等特点。全羊宴的特点是素有膻,食之可口,风味独特上菜程序上先凉后热,先羊头后羊蹄,中间上素菜。

羊杂碎——在鄂尔多斯草原和城镇的清晨,早点摊叫卖最多的是“羊杂碎”。“羊杂碎”是用羊的内脏煮成的汤锅。比北京小吃那种要稀。心、肝、肚、肺、肠一一放入清水锅,加入草原特有的香料烹煮,然后捞起来切成小块,再放回汤锅中,再加入熟羊血块、豆腐和土豆,“羊杂碎”里也有加青椒、淋红油的,在寒冷的冬春季节是草原上最受人喜爱的风味小吃。812/碗,吃得浑身冒汗。

蒙古族传统美食手扒羊肉是蒙古族牧民喜欢的传统餐食,清香可口,咸辣味正,肥而不腻。做法通常是,选用膘肥肉嫩的小口齿羯羊一只,用刀在胸腹部割开约二寸左右的直口,把手伸入口内,摸着大动脉捏断,将羊血都流聚在胸腔和腹腔内。剥去皮,切除头蹄,除净内脏和腔血,切除腹部软肉,然后把整羊劈成几大块。一般是前后腿各成一块,共四块,胸部一块。洗净后放入开水锅内煮,煮的不要过老,一般用刀割开,肉里微有血丝即捞出,装木盘上席,大家围坐在一起,用自己随身带的蒙古刀,边割边吃,不用任何调料。这种杀羊方法的特点是,不用刀抹羊脖杀羊,羊血除散在腔内一部分外,还有少部分浸在肉里,所以羊肉呈粉红色。煮得来鲜嫩肥美,易于消化。这是牧民的常用食法。在城市里如需调味,可用芝麻酱、香油、韭菜花、辣椒油、腐乳汁、青酱油、味精等调成调味料,用碗装好,采用割肉蘸食的方法,也颇有风味。蒙古牧民为什么吃手扒羊肉,为什么不把肉切成小块,加点佐料、将肉煮烂些呢?分析原因大概有三点:一是历代反动统治时期,在辽阔的草原上买点盐、花椒、大料等佐料很不容易,即使偶尔见到,价格也很昂贵,因此只好白水煮肉;二是操作方便,做民是逐水草而居,从早到晚生产时间安排得很紧,较长时间的炖肉是不可能的,三是“手扒羊肉”实在是味美肉香,一个从没吃过“手扒肉”的人,只要吃数次“手扒肉”后,就不再想吃加佐料的肉了。

手把肉蒙古语称“查纳森麻哈”,是蒙古人非常喜爱吃的食物之一。过去,羊只冬春瘦乏,吃不到新鲜的牛、羊肉。现在,由于个别牧户加强了饲养管理,随时可以吃到鲜嫩的牛、羊肉。尤其逢遇节日、操办喜事、宾客临门,手把肉更是必不可少。倘有贵客登门,牧民全家老少总要走出蒙古包,恭候客人进包作客。喝过奶茶之后,主人便很快到羊群里挑选一只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杀,扒皮入锅,只需喝几碗奶茶的寒喧功夫,就把肉煮熟了。肉赤膘白、热气腾腾的羊肉放到长条木盘里,看着色泽诱人,吃着肥而不腻,真是滋味不凡啊!手把肉,因用手拿着吃,故名。制作时,先把带骨头的羊肉近骨节割开,用刀剁成拳头大的块(头、蹄下水除外),把肉倒进冷水锅内,用旺火煮开,撇去沫子,不加调味品,有的地方加盐,有的地方不加盐。只要有八九成熟,就可以吃。牧民认为,牛和羊在草原上吃的是五香草,肉本身就带着调料。鄂尔多斯蒙古族吃手把肉时,还有一些讲究。吃羊肉,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肋骨肉进餐。用牛肉敬客时,则用一只脊椎骨肉配半截肋骨肉和一小段肥肠。小孩不吃牛、羊骨髓和尾巴肉。

羊背子——除了上面所说的家常饭和小吃们,草原人民自然更是烹制牛羊肉的高厨。最有名的怕就是“放羊背子”和“诈马宴”了。羊背子不单是美食,也是非常传统的礼节用品,鄂尔多斯部的达尔扈特人在成吉思汗大小祭奠仪式上都要放羊背子。隆重的鄂尔多斯婚礼上,盛宴更离不开羊背子,还要高唱《全羊赞》:“尊贵的客人在上,请允许我把肥嫩的整羊献上,它那宽阔的脊背,就像广袤的宇宙,它那粗壮的四肢就像四大部洲……”原来,烹制的时候,整羊被解为七块:四条腿、带尾脊背(羊背子因此得名)、上半个羊头和一段颈椎。白水煮熟,按固定的位置摆放,然后拆卸成块,敬过天地,然后分食。

久负盛名的大餐,蒙古族烤全羊是最盛名的一到民族大餐。这是从元代宫廷燕飨继承下来的一种整羊宴。在清代颇受清廷青睐并称“诈马宴”,常招待蒙古王公。清乾隆帝曾大发诗兴,作诗赞美此宴。“诈马”即蒙古语“珠马”或“招木”的异译,指的是用蒙古族传统的屠宰法杀之后,热水煺毛,去掉内脏,收拾干净的白条绵羊烤制的一道名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蒙古肉食中最讲究烹调技艺的上乘大菜。现在的烤全羊是把羊宰杀后去皮,清洗干净直接上火烤制。这样就保证了羊的新鲜口感。

据《元史》记载,十二世纪时蒙古人“掘地为坎以燎肉”。到了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肉食方法和饮膳都有了很大改进。《朴通事·柳蒸羊》对烤羊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元代有柳蒸羊,于地作炉三尺,周围以火烧,令全通赤,用铁芭盛羊,上用柳枝盖覆土封,以熟为度。”这说明不但制作复杂讲究,而且用专门的烤炉。在清代各地蒙古王公府第几乎都用烤全羊招待贵宾,是高规格的礼遇。 清代初康乾年间,北京“罗王府”的烤全羊,名气就很大,其蒙古族厨师嘎如迪名满京城。从清末明初到新中国成立初,各地蒙古王府中都有烤全羊,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民政府对蒙古族传统名菜的重视,不但恢复了这道名菜,而且有了许多改进。各地都有了自己的口味。所以大家吃到的味道就不一样了。

草原的生机勃勃,孕育着草原最好的牛羊马,而在草原最好的顶级美食要数烤全羊了,古代时,烤全羊在草原,只是古代贵族们等上层人士在逢年过节、庆祝寿辰、喜事来 临时用来招待尊贵的客人的珍馐佳肴。一般平民是享受不到这样的美食的,如今烤全羊已经渐渐渗入到千家万户了,而且如今也是中原人非常喜食的肉制品了, 但是由于地域与饮食习惯上的差异,中原大地上盛行烤全羊要比蒙古及新疆来的晚些,所以可以说是以前是皇家达官贵人才能享受的佳品,而现今已经普及于广大百姓餐桌上的亮点特色美食了!

介绍了有关于烤全羊的悠久历史,那就从烤全羊的制作工艺流程、外部感官、色泽香味来对大家进行一下诱惑,嘻嘻!不知是否会勾引起大家就要上草原旅游的冲动啊!那就先介绍一下关于烤全羊的制作工艺流程吧!不知大家看完关于烤全羊的制作工艺流程是否会被烤全羊制作所惊叹,可能会有更加想到草原旅游亲眼看看关于烤全羊的制作方法,也想品尝一下草原顶级美食吧!

关于草原烤全羊的制作工艺流程,真的是非常的复杂啊!真的就是可谓美食要有最好的工艺才行吧!烤全羊制作工艺步骤为以下几步,这几步制作烤全羊的工艺步骤为:

第一将羊宰杀,主要用的羊是山羊 最好是羯羊,因为山羊的肉质细嫩,烘烤时,色香味易形成好的色泽,而且味道易入味。在接下来就要是第一道最主要的工序,那就是用{专用的烤全羊}用料入味,这一道工序是整个烤全羊的非常主要的祈祷关键性的一道工序,要是没有处理好下面就不会烤出烤全羊的那份色泽黄澄澄味道鲜美的烤全羊了,还有就是在处理羊腿时,一定要把羊腿内侧的刀口处用调料和盐入味。这样才会有美味啊!在就是在烤制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工序了,把羊绑在烤架上,四条腿绑在烤架的四角,脊柱也要固定。一定要绑结实以免在烤的过程中掉下来。然后就要加炭上烤箱烤制。炭火一定要用栆木或杏木,这样才能烤出最好的味道。羊要定时翻转。这也是技术含量非常要求高的一道工序啊!翻早了没有上温度。晚了被烤焦啦。注意在烤的过程中全程都要用一样的火力。切不可时大时小。上一道工序完成以后,大约23小时就可烤熟,待羊外皮烤致黄红酥脆,肉质嫩熟时就大功告成了。烤全羊一出炉的一刻,看了都让人口水不止啦!最传统的烤全羊是露天烤制,羊要肥,火要硬,人们说烤全羊时。十里外都能闻到香味说的有点跨张,但是宽阔地带在3-5里顺风是可以闻到的。烤熟的排肉表面金黄外皮酥脆,肉里嫩香。脆而不焦,油而不腻,使人回味悠长。

蒙古族烤全羊是蒙古族宴席名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和地方风味,是蒙古人的餐中之尊,多在隆重宴会或祭奠供献时食用。烤全羊的席面,气氛非常隆重,宾主坐落有序,突出了蒙古民族饮膳食俗的礼仪和形式,特别是烤全羊的第一道菜刚上席时,有身着民族服装的礼仪小姐,双手捧着洁白的哈达唱着甜美的祝酒歌,用银碗向尊贵的客人敬酒,歌声不停,敬酒不断,宴会始终保持着热烈而隆重的气氛。史载,成吉思汗曾设过全羊席,忽必烈登基时也设全羊席敬祭神祇、宴待宾客。随着烹饪技术的不断改进,而今烤全羊已成为内蒙古驰名中外的代表性名贵菜肴之一。这些特色美食是在其他城市难以尝到的风味佳肴。鄂尔多斯饮食最具中国北方蒙古族饮食的特色,是蒙古族饮食的代表。

鄂尔多斯饮食在保持传统蒙古族饮食的基础上,较多地、有选择地融入了中华饮食文明,从而使鄂尔多斯饮食,也可以说是蒙古族饮食以显著的“宗教性”、“兼容性”、“丰富性”为其个性特色,屹立于中华饮食之林。

作者简介:王雅丽,从1996年开始写作至今,在国家级报刊、内蒙古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的各大报纸杂志发表文章2000多篇,200多万字。文体涉及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新闻、短消息、论文等。荣获多个论坛会论文提名奖和好新闻奖。当过会计、新闻记者,现在私企从事营销策划工作。2007年加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参加各种文化学术研讨,擅长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和旅游营销策划及民俗文化研究;2008年加入内蒙古作家协会;业余进行文学、摄影创作等。


上一篇:简述地域文化的深厚蕴涵和目前地域文化研究的特征
下一篇: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4880]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67989]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294]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4801]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