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地方学研究>>文化视角
  共有 6583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在苏泊罕大草原非遗传承保护和利用的方式与途径

  发表日期:2014年12月18日          【编辑录入:admin


编者按:它山之玉,可供鉴赏。苏泊尔文化之说,对其他地区的文化建设不无启示。

 

                ——游牧文化活态博物馆的发展探讨

                                 

摘 要:本文结合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从鄂尔多斯游牧文化的活态属性入手,探究其生存发展境遇,以期理清一条卓有成效的动态保护与发展思路。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第一步是加强抢救性保护以保住其活性,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的模式第二步则是重点加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通过综合性探究,以期完善、优化其生态,探讨苏泊罕游牧文化活态博物馆的发展建设的创新性途径;第三步则是采用灵活、动态化的多种方式,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身使之能够更好传承和发展,平衡保护、传承、发展当中的矛盾,以实现政企牧共赢和农牧民与企业共同致富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文化,不仅蕴涵着华夏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承载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它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鄂尔多斯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面对这种现状,拥有阵容庞大、原汁原味、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鄂尔多斯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住了鄂尔多斯草原文化旅游发展的生命线。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鄂尔多斯市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旅游服务,处理好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将口头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已经成为提升鄂尔多斯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的模式

    近年来,学术界对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各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也创造了许多经验,主要思路和做法有:

    1、完善非遗保护立法,通过出台国家和地方性法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的抢救和保护以及规范利用。

2、发挥国家在场的功能,即政府引导与全民参与结合。如创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设立领导机构、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方式,建立民间艺术保护区,开展民间艺术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建立民间艺术产业基地等。

比如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前期开发进行财政补贴,引导自主开发、独立生 产的投资主体,申请享受国家有关税收政策等。同时,要降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门槛, 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为“非遗”项目产业化注入活力、积累后劲。

    3、保护、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如通过民间采风、调研、征集实物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妥善保存和合理利用,用文字、图片、音像、多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的记录,鼓励从事传统手工技艺和表演艺术的老艺人招收新的继承人,对生活困难的老艺人采取发放补贴,对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年轻人实施激励措施等。

    4、通过媒体宣传、宣传论坛、建立交流演出机制等形式,向国内外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5、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

    6、加强人才培养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7、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化结合。

8、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的服务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市场主体是文化企业。要大力扶持能够深刻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增强文化吸引力的项目,通过产业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潜能的开发,并逐步将文化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从根本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培养文化资源开发机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提供公共技术、人才培训、对外宣传、国际交流、产品评估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二、“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身

     在社会转型变革的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正在迅速的消逝,这种状况的出现包含了诸多因素,找准并重视问题的解决,对实施保护至关重要。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来说,首先,旅游发展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恢复,单纯的保护,而不与旅游产业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够“养在深闺人不识”。相反,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在旅游开发中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原有的生机和活力,拥有赖以生存的土壤和传承的广度深度。第三,依靠市场经济机制去揭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纱,既能使政府扩宽保护资金渠道,又可为旅游目的地居民带来经济收益,从而激发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通过适当的产业化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并非必然破坏文化遗产,而会更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凝聚力更为集中。

     资源优势分析,苏泊罕大草原游牧文化实现“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身苏泊罕大草原打造全国最大游牧草原活态博物馆位于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的苏泊罕大草原旅游景区盛大开园,园内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婚礼》实景演艺节目备受游人青睐。苏泊罕大草原以游牧文化和草原爱情为文化主线,启动了五大营盘,建成近200多个蒙古包,并形成“吃蒙古餐、住蒙古包、骑蒙古马、乘越野车看草原、参加鄂尔多斯婚礼、七旗会盟那达慕、体验游牧生活”七大亮点,创作了《鄂尔多斯婚礼》和《七旗会盟》两大游牧草原实景演艺,打造了激情驿站、游牧部落、铁骑部落等十几类娱乐项目,力图将苏泊罕大草原打造成世界上最大最美的蒙古包博览园、全国最大的游牧草原活态博物馆。因此,非物质文化因其自身具有的强烈的地域性、顽强的适应性等特征而对游客产生吸引力,成为旅游业开发的重要旅游资源。另外,地域性也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征,也是旅游资源最本质的特性,地域间的差别导致了客流的形成。由于地理、经济等原因,鄂尔多斯地区原生文化形态保存较为完好,至今仍在许多地区继续发挥作用,对当地群众生活仍有较大的影响。面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有效地传承、保护和发展,是一个需要科学、慎重地对待的问题,也是当前政府及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利用旅游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的模式,如《鄂尔多斯婚礼》歌舞剧把濒临消失的民族传统习俗通过舞台得以恢复和传承等。从国外来看,希腊、英、美、法、意、日、韩等国都十分重视通过商业化和旅游化运作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希腊,希腊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具体措施为:遗产保护,法律先行保护第一,利用第二在保护前提下发挥文化遗产的精神文化和教育功能注重遗产相关的文化产品的深层次开发。其主要特点就是注重商业炒作和通过现代观光旅游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三、苏泊罕大草原旅游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实行生产式、开发式保护措施

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在传承文化、保护遗产的同时,积极创新其传统形式和载体,使传统民间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并融入当代民众生活。这样,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传承和保护。生产性保护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福当代,是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中,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旅游节、工艺品展销会、民间歌舞比赛、开展集中宣传展示活动等,使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资源,获取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以下是苏泊罕草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的几种模式探讨:

1、民间表演艺术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以民间表演艺术为依托,在旅游景区景点、博物馆内以及各种旅游博览会、交易会上将一些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文化向当地居民和广大中外游客进行展示,聘请民间艺人在旅游景区进行传统艺术表演是非物质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的有效形式。草原上的一些民间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如顶碗舞、筷子舞、酒盅舞等民间舞蹈;展示民族特色杂技马术表演、竞技体育蒙古族搏克等这些传统表演艺术性和观赏性都很强,都可以与旅游开发结合,成为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增加游客旅游逗留时间的重要手段。尝试建立草原文化民间艺术数据库尽快建立民俗艺术、技艺系统民间艺术数据库,对今后草原文化艺术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还应着力抓好一批重点民间表演艺术传承人的培养,对这些传统文化配以电视制作、动漫设计、网络推广等手段,使们走上国家和国际性的艺术交流平台,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2、口头传统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民间传说中传说与苏泊罕草原有关的,与鄂尔多斯游牧文化有关的,与成吉思汗文化有关的,具有广泛的影响,如成吉思汗》影视作品把原有的口头传统形象化,更利于游客接受其影响。旅游产业对口头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推进开发和促进保护的功能。运用本地区特有的传说、戏剧、舞蹈、曲艺、音乐、影视等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把口头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使其成为提升草原文化旅游国际化程度的重要突破口。尤其信息时代人们对音乐、影视、动漫的关注度较高,所以对于口头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形式要加以合理利用。此外,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过程中,既要保留传统的传承形式,又要以高新技术为手段创新文化形式,以更多更新的样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魅力,不断开拓其文化市场,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申请专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既在非物质文化产业品牌受到侵权时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

3、草原特色美食传承、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笔者认为,除了加大政府对地方传统饮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扶持力度外,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结合是一条理想的路子应重视草原特色小吃的开发和挖掘认真研究和挖掘草原饮食文化的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将品尝蒙古民族特色菜、奶品制作技艺地方风味小吃活动纳入旅游线路之中,让游客边听、边看、边尝,使游客在吃中感受草原餐饮文化。其次要将传统地方特色食品保护与草原民族特色菜传统菜点的文化挖掘和创新结合,成为地方旅游的形象品牌。

4、民间手工艺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民间手工艺品与旅游开发互动主要体现在旅游商品的开发方面。目前本地的旅游商品开发比较滞后,旅游商品种类单一雷同,地方特色不鲜明,值得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很少,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业收入的比例过低。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中融入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和艺术内涵,可丰富旅游商品的内涵,又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双赢。鄂尔多斯传统手工技艺: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蒙古包、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蒙古族金银饰艺、牛角工艺品、木雕、骨雕、蒙古族民间剪纸(鄂尔多斯剪)、皮画、蒙古族刺绣柳编制作技艺、地毯编制技艺、蒙古族风味菜肴诈玛宴烹饪技艺等历史悠久、富有草原文化特色的民间手工技艺,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游客需求动机和消费习惯,结合旅游纪念品开发“新颖、美观、实用”的原则,将传统工艺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开发出一批创意新颖、包装精美、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实用性强、宜于携带收藏的旅游商品。

5、民俗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保存,更重要的是通过传承、展示、教育等手段使其能够延续和发展。目前通过在苏泊罕草原景区举办每年一届的大型旅游博览会及其下属专题会议,利用民俗举办的旅游节庆活动。但在突出体现地方特色、提升游客参与度、放大城市的牵动效应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利用民俗庆典活动,独特的地理环境,草原具有浓厚的人文环境,孕育了敖包会这一习俗,那达慕大会等民俗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体现着凝聚力与和谐度。品牌进行全球网络推广。民俗文化旅游,形成传统蒙古族民族服饰、鞋、饰品的手工制作工坊;民风民俗,游客可以体验民间节事、婚嫁习俗、农家乐与牧家乐食宿等传统生活;还原传统的民间庙会、敖包会,结合节假日实现节日庆典;同时,草原上的手艺人、收藏家、老人现场展示传统技艺。

      6、利用“活态”展示,促成观众的非物质文化体验。

“活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在博物馆中要体现在博物馆要进行“活态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示是博物馆通过场景复原、技艺展示、习俗展演、非遗课堂、非遗推广活动等综合性的保护与展示。“活态”展示强调的是对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强调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的状态,突破了传统博物馆收藏、保护内容限于“藏品”的观念,将之扩大到“文化遗产”这个全新的领域。 

 博物馆“活态”展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是在对非遗项目进行充分研究基础之上的解读,强调以体验性的动态展示为主,注重氛围的营造,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时性、共时性的特点,展览主题具备极强的开放性,展示的时间与当下的关联性强,强调人对博物馆的直接参与,实现从文化精神→活态展示→体验,加强观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引起观众共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变成文化创意资源的“活水”。专家指出,“活态传承”是对遗产最好的保护。博物馆建设与发展要从规划设计始就特别注重处理好平民化与专业化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性、娱乐性、表演性上下工夫,因此深受百姓喜爱。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与27所中小学、10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共建关系。博物馆被列入杭州市“第二课堂”,馆中开设面向中小学生的工艺坊,“流动的博物馆”深入社区、学校,还推出“博物馆寻宝之旅”,举办一系列专题讲座和“纸剪传奇”、“伞行天下”等主题性展览,每周举办剪纸培训班,吸引全市8000多名小朋友参与,游客参观满意率达98.8%。同时一手抓生活,一手抓生产,与相关行业企业从筹建、藏品征集到建成运营都密切合作,不断深化研究,致力成为行业发展的智囊和创意源泉,形成文化和产业良性互动。对非遗的保护和发展,不应局限于经典展品的展示,还要通过“为民服务”来弘扬文化,改变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姿态,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老百姓自己的博物馆”。

     总之,非遗保护工作,关键就在于我们从其活态性出发,保护其生态,运用灵活、动态的保护模式,使其活态延续,动态传承。基于此,我们才能够在今天看清祖先曾经拥有的辉煌过去,才能寻找到一条回归我们精神家园的康庄之路。非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向我们传承着民族根性精髓学习并使之延续与存活。这种民族的根性精髓,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是承载我们民族情感与性格的基因,是为了让我们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展过程中保持自我,顽强自立,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身旅游项目,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游兴大增,非遗资源便成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源动力传承和保护好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当代的责任,应当保留民族的记忆特征,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乔晓光. 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2]谢彬如.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以贵州为例的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0 

[3]黄大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创新[J].艺术百家,2011 

[4]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0。

[5]崔凤军,罗春培. 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制与社会.2006.10。

[6]祁庆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于“活态传承”2008.10新华网 

[7]古花开:《浅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博物馆模式”--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2012.12 河南博物馆院信息管理处。

[8]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作者:王雅丽,性别:女,大学文化。从1996年开始写作至今,在国家级报刊、内蒙古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的各大报纸杂志发表文章1000多篇500万字。文体涉及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新闻、短消息、论文等。荣获多个论坛会论文提名奖和好新闻奖。当过会计、新闻记者,现在私企从事营销策划工作。2007年加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参加各种文化学术研讨,擅长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和旅游营销策划及民俗文化研究;2008年加入内蒙古作家协会;业余进行文学、摄影创作。





上一篇:渭南人民政府(www.weinan.gov.cn)、思密达simida.org(中国最大的韩国资讯门户网)、《光明科技tecn.gmw.cn》科技频道“滚动读报”等媒体转发《神奇的榕树 难忘的研讨》
下一篇: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在锡林郭勒文化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5344]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69064]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458]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541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