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地方学研究>>锡林郭勒文化
  共有 6022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上 古 流 韵—锡林郭勒珍宝般的古迹遗存之断想

  发表日期:2014年10月15日      作者:包玉瑞     【编辑录入:admin

 

                     

    锡林郭勒草原,是一个极具富有诱惑力的地方,因为这里,一直是游牧民族生活和活动的历史舞台,而这些游牧民族的历史活动又是中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活动,在世界史上也不能没有它们的篇章。两千多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锡林郭勒地区已经进入了历史上的新世纪。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是群鹰搏击,万马奔腾。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的历史变革。

    锡林郭勒一万年前有人类居住。东乌珠穆沁旗一处名叫金斯太的洞穴,这个位于草原深处的古人类洞穴居住遗址,被撩起了神秘的面纱。金斯太的洞穴宽16米,深24米,厚达5米的堆积层分为3层。属草原先民延用极其久远的居住遗址。原始的先民,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栖身之地。考古人员在最下层的堆积物中惊喜地发现了距今51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物,有石砧、石锤等工具,还有野马、披毛犀、野鹿和转角羚羊等动物的骨骼,遗物中一部分已呈石化。其中,野马的石化骨骼最多。考古专家认定,这反映了草原地区的原始先民们主要是以猎取野马为生的生活状态。他们在这里定住下来,逐渐从狩猎生活转向驯养牧群和农业的生活。从狩猎转向畜牧生活并不是一种轻而易举的事,这要求一个民族从森林地带走到草原,因为游牧的民族必须依靠草原。草原是更为古老的人类的摇篮。在中层和上层的堆积物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3万年至3000年左右的文物遗存。特别是在上层文化遗存中,出土了大批灰色和黑色的陶器碎片,主要器型为鬲、罐、杯和三足瓮等,均为手制,火候较低。此外,还出土了少量的铜制品。在中层文化遗存中,主要出土了大量细石器和一些骨制工具。愈是古远的时代,人类的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那些刚刚穴居的草原先民,更要依赖自然的恩赐。依照我们的想法,考古学分期中“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新石器时代开始于七、八千年前。这一时期的人类的原始手工业不仅仅有石器、木器、骨器等生产工具的制造,其最大的成果是产生了制陶业。到了陶器的烧制,人类第一次利用自然的力量(火)制造出新的物质。原始的畜牧业也产生了,有的地方基本上没有农业,细石器特别发达而很少磨制石器,陶器也不甚发达,开始过定居生活。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划分的话,至少在一万年以前,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就有人类居住。金斯太洞穴遗址的发现表明,金斯太洞穴应该居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内,较之于分属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半坡氏族(56千年前)和长江流域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范畴之内河姆渡氏族(7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是大大的提前了。

    一组神秘的岩画。从正镶白旗往北,一直都是起伏的丘陵草原,自然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个广阔的原野,一个无法想像的看不到边际的原野。洪格尔岩画群位于苏尼特左旗西北部,在距满达拉图镇190公里的地方,靠近中蒙边境线的一片荒漠之中,就望见了淡黄色的山岗,处高山岩石上的洪格尔岩画群,主要包括呼和朝鲁岩画点,毕其格图岩画点及巴日塔图、陶恩图、托来岩画点。该岩画群为青铜器时代作品,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不仅是研究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历史的珍贵史料,也是世界岩画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洪格尔岩画保存比较完好的有600余幅,表现内容最重要的游牧、狩猎、舞蹈、搏斗等场面刻画等。在依靠狩猎为生的艰苦岁月,游牧先民用特殊的语言为我们记录了他们渴求与探索的旅程。动物是古代草原民族赖以生存的衣食之资、生活之源,动物形象极具动感,岩画中所画动物有马、牛、羊、骆驼、狼、虎、豹、雁等,线条简洁、风格粗犷、形象逼真、手法古朴,如此多的动物图像正是先民们对动物崇拜的印证。狩猎图中,还有些带着原始宗教意味的内容。同时,原始先民作此画面也是在施展一种巫术的“咒禁”,这种咒禁倾注着他们获取猎物的强烈愿望。表现放牧的画面,一般布局均匀,动物排列有序,羊群、马群分明,描绘打猎的画面往往都要有所收获,一些动物的生殖器描绘得雄壮硕大,反映出对旺盛生殖力的追求,岩画中,还有奇特的人画像、记事符号等,另外还有日月星辰、草木等表现手法较单一的绘画。舞蹈场面也是洪格尔岩画最常见的内容,他们在山色秀丽、风景优美的山沟中,在面向太阳的巨石上翩翩起舞。无论单人舞、双人舞还是集体舞,舞姿多是双臂高扬或双腿叉开,因此有人推测他们是在庆功或是在举行某种宗教祭祀仪式,或许也只是牧人们沉醉于那里自然景色的美好,来表露自己的舒畅心情吧!呼和朝鲁岩画点的岩画面积分布9平方公里。近2700余幅岩画主要以凿刻为主,划刻比例较少,制作精细,精工细雕使呼和朝鲁岩画点更为动人。其作品中的车辆、日月、星晨、狩猎、舞蹈都为青铜时代典型。单独作品最大1.5 ×0.4平方米,最小作品仅为3.5厘米。人物、动物画法简单明了,其中人物舞蹈、狩猎场面及各种动物和符号组合在一起,镶在黑褐色的大山岩上长4.2米,宽1.8米,展现了近百幅作品,可谓呼和朝鲁珍品。虽然线条简单,构图粗陋,但其形象生动,别具特色,在世界岩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国北方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北方草原上相继居住过的少数民族有东胡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他们只留下一些岩画的遗迹,散落在悬崖峭壁和荒草之间。要说岩画的艺术魅力,无疑是来自它的质朴。在那还没有文字记载的年月,它们是人们表达的重要方式,它们融入了游牧先民最真实的情感,书写了人类文明史的动人一页。洪格尔岩画丰富的内容犹如一部记载游牧先民生活的岩刻图书,任后人揣摩研究。
    
游牧民族的摇篮。当我们从苏尼特乘汽车前往阿巴嘎的这条路上,看到了真正的草原风光。在这条路上,看到这样平坦、广阔、空旷的草原,几乎没有山,没有树木,没有村落,只有秋色里的的草和覆盖这个草原的蓝天。我们所说的石人像分布于阿巴嘎旗北部巴彦图嘎苏木。石人从造型上看有男亦有女,有长者亦有儿童,多数在1.3米左右。雕塑线条流畅、逼真,作为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主要是由于他们的精湛的、举世无双的雕刻技术,表现出古代突厥人伟大的创造才能和智慧。今天我们看到的那些形象生动的石雕刻,都是古代突厥人的杰出的艺术作品,而在24002500年前还没有普遍的金属工具来使用,仅仅是靠一种硬度较大的石头来雕凿较软的砂岩。突厥人创造的这些伟大的艺术品,表现了他们高度的智慧和艺术成就。对于古代的游牧民族来说,石人具有灵魂保护的含义,其根源就是对石头本身的崇拜,认为石头具有通灵的作用,居住在高山和草原上的民族,自然对山石、天地进行顶礼膜拜。对山石的崇拜自然会反映到丧葬风俗上去,游牧民族普遍认为人死之后,灵魂可以升天,而搭乘升天的阶梯便是可能通灵的石头,将死者刻画在石头上的人像,那便是通天石人。这很可能源于他们对死亡的认识,而这种精神写照正来源于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教。萨满教崇尚大自然,认为万物有灵,因此并没有统一的崇拜偶像和宗教规则。还有一种说法,《周书?突厥传》中记载,突厥人死后要“于墓所立石建标”。这说明,古代突厥人有在墓地立石的风俗。在《隋书?突厥传》中也有突厥人尚武好战,死后要“图画死者形仪及其生时所战阵状”的记载。或许,人们可以就此推断,墓地立石之上刻画的正是墓主人自己的光辉形象。在我看来,人类从森林走到草原也是不容易的。因为这需要改变全部的生活方式。要改变一种陈旧的生活方式,那就要触犯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而这种传统的风俗习惯对于一个古老的民族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就需要有一种共同的自然尊崇来克服遇到的困难。在石人存在的两千年中,草原上的民族频繁发生战争、迁徙和融合。也就是在隋唐之世,锡林郭勒草原一直是突厥人生活的地方,他们遗留下大批的突厥文物,而大家看到的石人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了。而此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石人,就是埋葬死者时所立的纪念物,它们记载着突厥人繁荣的过去,透露了他们曾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活动的信息。而他们作为别具风格的石刻艺术作品,是突厥人留给人类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面对这份遗产,我们不得不惊叹于突厥人1400多年前伟大的创造才能和智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契丹人、女真人,最后,蒙古人,这些游牧民族一个跟着一个进草原,走上历史舞台,又一个跟着一个从这个地区消逝,退出历史舞台。这些游牧民族在过去都曾经是锡林郭勒草原的主人,直到十三世纪,蒙古人从这里发出了震动世界的号令。现在,矗立在草原上的石人已经成为一道风景,成为一种神秘主义的象征。

    鲜卑人的财富。去往正镶白旗伊和淖尔苏木的路上,我们时常看到一些起伏不大的沙丘,也看到了一些坡度不大的丘陵在地平线上画出了各种各样的柔和的曲线,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最好的草原。这个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游牧民族: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现在发现的一个古墓群。据考古学家判断,可能是鲜卑人的家族墓群。出土的距今1500年前北魏时期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贵族漆棺,木棺木质为松木,外表面涂有黑色漆,木棺斜长2.7米、头部高1.4米、头部宽1.2米。棺头处覆盖一层丝绸,木棺装饰有鎏金泡钉数枚,木棺头部及脚部分别绘有人物等彩绘,人物形象具有鲜卑民族特征。 内棺内是单人葬,墓主人仰身平躺,其尸骨上缠裹着大量发黄的丝织品。墓主人头戴金属头箍,面部缠裹丝织品,脖子戴着项圈,腰部环着腰带,脚蹬皮毛靴子,棺内还发现刀剑。漆棺下层还发现一些陶器。墓葬内除了一具漆棺,还发现陶罐4件、铁灯3件、青铜龙首仪仗钩8件。 出土漆棺的墓葬形制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墓葬地表没有遗留任何明显遗迹,未见耳室或壁龛,墓室上方推测为穹庐顶,这是鲜卑民族实行密葬的丧葬习俗的具体表现。从墓葬的分布情况、墓葬形制以及出土遗物看,此墓地应属一处家族墓葬区。 这一墓葬区是北魏时期在北方草原地区遗存的重要贵族墓地,在内蒙古为首次发现。 曾经被盗的一批珍贵的北魏文物 200余件,其中的鎏金高浮雕四人头像纹银钵和天蓝玻璃碗,具有浓郁的欧洲文化特色,文物中的鎏金高浮雕四人头像纹银钵、天蓝玻璃碗文物定为一级文物。三足饰鹦鹉铜盆、鎏金银耳杯定为二级文物。从东汉、十六国到北魏时期,鲜卑人曾经在锡林郭勒大草原生活过,鲜卑人已经是一个具有高得多的文化的民族。并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上发挥过重大作用。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到公元534年历经148年,是南北朝时代北方第一个王朝,十六国分裂后在中国北部重建统一的第一个王朝,第一个入主中原并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上有其重要的意义。 北魏是个很奇特的王朝,它在中国历史中占据148年的时间,却一直默默无闻,不为世人所知,史藉寥寥无几,其它小说、电影、电视更是找不到它的影子,似乎这个王朝在历史长河中不声不响地蒸发了。其实不然,只是我们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罢了。《齐民要术》、《水经注》、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敕勒歌、花木兰。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东西就是北魏时期为我们留下的历史文化瑰宝。北魏时期的科学文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农业、地理、文学,特别是佛教和佛教艺术在北魏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据说当时流行的思想是帝王即释迦,佛教和政治是密切结合的。

 世界帝国的都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草原城市。元代的上都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座。这座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的草原城市,北倚南屏山,南临金莲川,滦河流经其间。曾经是辽帝会议国是的场所,金代重要的牧马之地。金色灿然的塞外草原,这里地势平坦,广阔的草原上盛开的金莲花,宛如金色的海洋,忽必烈兴建的开平府,一座新的草原城市矗立于滦河之畔.12636月,忽必烈下令将开平府升为都城,定名为上都。上都都邑乃“圣上龙飞之地,天下视为根本”,由宫城、皇城和外城组成。宫城在皇城的中央偏北,内里分布着一个个自成一组的建筑群。最主要的建筑为大安阁,他被视作上都的象征,“华阙中天壮上京”,描绘了其高入云霄的雄伟气势。”峻宇彫墙“、”四面珠帘“则显示了它的庄严富丽。国家的重要典礼,都在大安阁举行。还有许多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其间驯鹿逐兔出没,增添了宫城的闲逸气氛。皇城呈正方形,皇城街道主次分明,相互对称,设有许多官署、寺院和手工业作坊,主要建筑有大龙光华严寺和乾元寺、老子宮、孔子庙、学堂等。外城则有皇家园林,高榆矮柳,金莲紫菊,野兽珍禽,显示了一派中兴气象。精心构筑的上都城,从中统四年起,迎来了世祖忽必烈的岁岁巡幸。经历了近八百年的岁月洗礼,当地时间20126291823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斯莫尔尼宫会议中心,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执行主席敲响了手中的小锤,宣布中国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都,这座标记着民族传统和草原特色的都会,向世界显示了对历史与文化的强大包容力,让我们在回忆祖先昔日的荣耀的同时,感受到了雷霆般的震撼。

     “多伦会盟”名扬天下。多伦汇宗寺位于县城北部,庙质为木结构,殿高为十五米,坐落在条石基上,殿体前后是包厦。殿分为上下两层,由一米粗的二十根大梁柱支撑着。北殿九九八十一间。整体造型十分精致美观,殿顶是蓝琉璃瓦滚龙脊造型,塑有相比黄金价值的一吨半金黄色风磨铜庙顶一个,八挂图一个,羚羊两只,在主殿院落内有五层殿院,南北长达一里半地左右,东西宽有百米左右。“汇宗寺”在当时是口外最大的喇嘛庙,巍然耸立,金碧辉煌。史载,漠西厄鲁特的准噶尔部首领喀尔丹,在沙俄唆使下,悍然进袭漠南。公元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大败噶尔丹。翌年康熙亲赴多伦诺尔会见漠北喀尔喀三部和漠南四十八旗蒙古王公台吉,史称“多伦会盟”。康熙答应了“愿建寺以彰盛典”的请求,开始兴建“汇宗寺”。公元1712(康熙五十一年)321完工。于1714(康熙五十三年五月初一日),康熙帝钦赐寺名为“汇宗寺”并题匾额、御书汇宗寺碑文和汉白玉碑一对。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记载着建寺经过。汇宗寺与后来建成的善因寺是一个完整的藏传佛教寺庙群体,整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寺庙内存储大量珍贵的经卷、佛像、唐卡、壁画等。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汇宗寺尚未竣工,康熙皇帝派第一世章嘉活佛到多伦诺尔主持教务。寺内活佛有的由朝廷任命,如章嘉活佛;有的由皇帝赐给如甘珠尔瓦活佛;有的应邀而来如印度济农活佛;有的是派遣而来。寺内先后有多位著名活佛主持宗教教务。蒙古地方其实即使在北元末期、满清初期,虽然不少地方的贵族信奉黄教但是老百姓普遍还是信仰萨满,甚至相当部分的贵族也信奉萨满。黄教后来在蒙古的崇高地位和满清实行的对蒙政策是有直接关系的。康熙说建一做喇嘛庙,抵掉1万蒙古铁旗。分化蒙古各部,削弱蒙古人口(实力),大力发展喇嘛教对满清统治的好处显而易见。现在的蒙古喇嘛庙几乎都是满清时期修建的。终归为一代名寺,建筑宏伟,文物遍地,名人辈出。

    恩格斯说:“世界史是最伟大的诗人。”哪里能找到诗人波澜壮阔、气势豪放的杰作呢?我们在锡林郭勒地区看到了这个最伟大的诗人的杰作。让我们愉悦地回顾一下这些过去了的时代。尽管远隔一个又一个时代,足迹却时断时续地连贯在了一起……人类发展是缓慢的,每一个进步,都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实践甚至付出了血与火的惨重代价。


上一篇:试论内蒙古各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关联性与世界性
下一篇:渭南人民政府(www.weinan.gov.cn)、思密达simida.org(中国最大的韩国资讯门户网)、《光明科技tecn.gmw.cn》科技频道“滚动读报”等媒体转发《神奇的榕树 难忘的研讨》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5288]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68957]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427]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532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