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上都河文学>>草原新歌
  共有 3411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风 生 水 起 五 谷 香——读孙永斌《梦痕》

  发表日期:2013年9月4日      作者:刘 克 勤     【编辑录入:admin

 

 

 

 

永斌呵,写的风生水起云飞扬。

老顽童呵,读的酣畅淋漓五谷香!

读着孙永斌的小说集《梦痕》,我的眼前悠然闪现出一道弯弯的小山沟,蜿蜒的沟里流淌着一曲弯弯的小河,波光粼粼的河面荡漾着一弦弯弯的斜月,皎洁的清辉映着弯弯的河岸,寂寞的岸上酣睡着弯弯的小山村。夜半无钟声的乡亲们追着弯弯的幸福梦。多彩的梦里呵,飞翔着一个个弯弯的故事——这是永斌的家乡,也是我的家乡。永斌是我的小老乡。

永斌在《梦痕》的“后记”中动情地写道,“我出生在农村,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所以我创作的小说,多是农村题材。写农村生活,写乡村和城市边缘的人的生活,试图让作品走近人物,走近心灵,映照人生和生命”。

文学即人学。小说——只要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有鲜活的生活细节,有人物的悲欢离合,有人情的喜怒哀乐,有人性在心灵的震颤,更有人生哲理的升华,能阐述人生,导向人生,就应该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

永斌的小说集《梦痕》——做到了。

小说集《梦痕》,大多是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容量虽小,却小中见大,微中寓深,以一当十,通过简明的“局部”,反映丰富的“全体”。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萨克 .辛格曾指出,一个平庸的作家有时能创作一部不坏的长篇小说,但却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短篇小说,比任何创作更需要才能和技巧。

一、以人为本,编织故事情节

人物、情节、环境是构成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纵观永斌的小说,处理三个基本要素时,或有所侧重,抑或兼而有之。流斌赋形,遇而安,不拘一格,自成一体。

永斌很善於选取农村生活中故事色彩很浓且有趣的生活片经过剪裁、浓缩、加工、提炼、放大、宣染,而升华成故事性很强的小说。突出人物的矛盾碰撞,在冲突中编排悬念,设置巧合,制造误解,罗织尖锐……在人物的磕磕绊绊中,将故事情节徐徐展开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步步叠加。妙手演绎出人生、人性、人情、人心的世态炎凉。

小说《早点回来》中,新婚燕尔的青年农民来喜,告别怀孕的妻子,离开刚建立的二口之家,为还清娶媳妇亏欠的外债,而外出打工。天性善良、憨厚的来喜,只要碰到需相助的人或事,就毅然决然出手相助。枉顾别人怕招惹是非、别引火烧身的告诚。在当今世风日下的环境里,多么难能可贵。

可命运又是那么匪夷所思。

来喜接到妻子就要临产分娩、他“早点回来”的电话,归心似箭。赶忙找企业老板领薪回家。可东寻西找也难见老板的踪影。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拜托在同城打工的大舅哥替他讨薪。自己则怀揣仅有的50元和大舅哥给的200元钱,匆匆动身返家。

时事难料,在奔向回家车站的路上,又巧遇一位癫病发作、直挺挺倒在路中央的老人。过往的路人,害怕沾包,不敢上前。只有情急之中的来喜不管三七二十一应急相应……救活了落难的老人,来喜正要飞奔车站时,正好一辆要命的货车迎面急驰过来。在货车急刹车的尖啸声中,来喜为妻儿买的东西撒了一地,妻儿急“早点回家”的来喜呵,被送往医院——

助人为乐的来喜、亲人急“早点回来”的来喜、难中落难的来喜呀——

究竟医院接诊没有、大夫及时抢救没有、能抢救回来吗、能“早点回家”吗……

永斌设计了一个令人心焦的悬念,一个让读者 放飞想象的空间。

啊,狠心的悬念、揪心的想象。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二、掌握一定的叙事技巧

—������������������������������������������������������������������������������������������������������������������������������同一个故事,采用不同的叙事方法、叙事视角,它的艺术风貌、艺术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永斌在小说《恨事》中,娴熟地用第一人称叙事,机动灵活地穿倒叙、叙、直叙的叙事技巧,生动有趣地讲述了“大姨”的故事。

小说一开头,“我”就劈头盖脸地对读者说,“我已经好几天没合一下眼了,原因是我大姨不是病死的,是饿死的。”与此同时,作者巧妙地穿进村长、族长当着大姨五个儿子的面,对前来奔丧的亲友们说。“什么病死的,你们让这几个王八羔子给蒙了,你大姐是活活给死的”,“胡家湾七百口人可以作证。”

作者又以倒叙、叙,直叙补缀了大姨一生的血泪史。

“从六岁就给刘家当童养媳”,“三十五岁那年守寡”。大姨咬牙拼命、含辛茹苦地硬是把五个儿子养大成人、成家立业。“家里只剩下大姨一个人过,挺孤单,大姨挨个儿和几个儿子商量一起过的事,可谁也不肯。”

“大姨就在数九天挑水时,摔了一个大跟头醒来后就不能动弹了。那以后,大姨就瘫了。”

“大姨死时身边没有一个人。”

“大姨活的苦,死的也惨。活的时候,没人给她做主,受人虐待,死后又无人为她申冤。”

啊,快救救活着的大姨们,快救救社 会的良知!

来兮,大姨!

        归去来兮,良知!

三、运用典型化手法,刻画典型人物形象

勿论小说的形态如何变化,刻画好人物形象、人物终是作家努力追求的效果。

典型人物,典型形象,典型性格,既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又概括了某些人物的共同特点。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

因之,典型形象的塑造是叙事文学创作的中心课题,是衡量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高低优劣的主要标志。

永斌在写好典型人物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由於他在农村生活的充足积累,在构思作品众多人物的典型特征上,基本把握了每个人物的典型基调。能处理好典型人物与故事情节、故事环境的关系。让故事在动态发展中穷形尽现。通过事件、细节尽相传神。

小说《孙三毛村的记忆》,是永斌短篇小说“群”中的“长篇”。在作者的笔下,活跃着近20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

有改革开放前手握重权的生产队长,有改革开放后村民选举的村委会主任,有来孙三毛村检查工作的乡长、乡长助理、特派员。这些人,出场不多。但每次露面,总能让孙三毛村或风和日丽,或多云转晴,或电闪雷鸣。

当然最活跃的主力军还是祖辈生活在孙三毛村的平民——从前叫“社员”,现在叫“村民”。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小山村最活跃的生力军,是小说中的基本群众。

故事的主人公是“小羊倌”赵贵平。

围绕赵贵丰先后出场的是:

赵贵平的父亲赵生财、母亲张玉花,“小羊倌”赵贵平的师付、“老羊倌”老栗。还有和赵贵平一家人经常发生生产和生活关系的形形色色的人:李大下巴、李大下巴的老婆,生产队长的弟弟来宝,来宝的媳妇,老羊倌老栗的爹,民办教师马国安……

这些人各有各的外貌,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语言习惯,各有各的行为举止。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幼,都与自己的典型性格成龙配套,活灵活现,相得益障。这些典型人物活跃在孙三毛村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面,特定的时间而生产、生活着——伴着山沟沟的日出日落,伴着茅草屋的袅袅炊烟,伴着农家院的鸡鸣犬吠,伴着田野上的牛儿哞哞、羊儿咩咩,伴着每天发生的弯弯的故事……

四、注重环境描写

人物、故事、情节,都要在具体环境中发生、发展。如果忽视环境的描写,人物便会像生活在真空里一样,小说也就失去了感染力。

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永斌写农村题材的小说,往往以解放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的发展变化为大舞台。通过描写社会大环境下农村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表现人与 人、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烘托人物活动的氛围,浸润人物的心态。喻景於心,寓情於景,星月交辉,情景交融。为描写活生生的人心、人性、人情服务全局。

永斌小说描写环境有二个特色。

一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活动的需要,顺其自然着色,顺理成章渲染。不是为景而景,而是为情而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故事情节与社会、自然环境的惟妙惟肖。

二是轻描淡写,烘云托月。一草一木总关情,一喜一怒蕴大爱。一气呵成,贯穿通篇。

“取凉於扇,不若清风自来。”

永斌的小说,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动人的故事,用朴素的文风,呼唤人间不昧的真情。春风化雨彰显阳春白雪的隽雅,百鸟和鸣吐露下里巴人的心声。

永斌的小说,总是一边向着光明、向着幸福,奋勇向前飞奔。一边却恋恋不舍地回头张望,怀着乡情的冲动,咀嚼淡淡的乡愁,寻找失去的精神家园。

老顽童呵,读而叹之,思而慨之,笑而赞之。

捻断的几茎白发哟,悠悠然然,婀婀娜娜,傻傻乎乎,不知飘向何方。何方……

嗟乎哉!


上一篇:元代画家边鲁和他的《雪景寒林图》、杨维桢《张氏通波阡表》、朱德润《致吴季实尺牍》
下一篇:元代画家张舜、王振鹏、张舜咨、书法家龚肃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5663]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69717]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511]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5672]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