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地方学研究>>锡林郭勒文化
  共有 12709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锡林郭勒盟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12项)

  发表日期:2011年12月22日      作者:肖建华     【编辑录入:admin

 

勒勒车制作技艺

勒勒车是是牧民为适应草原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而制造的交通工具,车体轻便,用牛或骆驼驾辕,行走时,十余辆或数辆为一串,由一人驾驭。

勒勒车主要以桦木为原料,车上部由车辕、车撑、车槽组成,车下部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这种车除了搬运毡房、物资、生活用水外,战时还常用作驮运军队辎重的战车。2006年由东乌珠穆沁旗文体局申报的勒勒车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首批盟级、第一批自治区级、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包营造技艺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文内涵丰富,造型功能独特的传统建筑。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其拆卸容易,塔建方便,运载也十分省力,是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产物,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一直沿用至今。其结构主要由木制、毡制和马鬃、驼鬣搓捻的各种带索而组成。2008年西乌珠穆沁旗文化馆申报被列入首批盟级、第一批自治区级、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乌珠穆沁熏皮袍制作技艺

乌珠穆沁熏皮袍是乌珠穆沁服饰中的一个品种。传统的熏皮袍制作技艺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加工过程,要经过羊皮的清洗,羊皮的软化,羊皮的熏制,熏皮袍的裁缝。

乌珠穆沁熏皮袍在表现传统民族服饰制作技艺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颜色和配置的绸缎装饰独具一格,在镶边工艺方面少女少妇所穿的熏皮袍,在领口、大襟、垂襟和下摆之缘镶有三指宽青大绒沿边儿,在其外缘另加3种颜色库锦组成的窄条滚边儿,在滚边儿的外缘又有微露白毛的羔皮贴边儿,大绒沿边儿的内缘还要镶嵌彩虹彩条和金银曲线条等;男青年所穿的熏皮袍类似妇女之袍,但无彩虹和金银曲线彩条,有的在大绒沿边儿内缘镶有大绒水流;中老年人的熏皮袍只镶一指宽青大绒沿边儿即可。熏皮袍的领子均用青色或蓝色绸缎为面的白羔皮领子,其外缘要镶3种颜色库锦组成的沿边儿。

2008年由东乌珠穆沁旗文化馆申报被列入首批盟级、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摔跤服制作技艺

蒙古族摔跤服是搏克手(摔跤运动员)专用的服装,与蒙古民族传统盛会“那达慕”竞技比赛项目之一的搏克运动相伴而生。

蒙古族摔跤服饰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章嘎”,即吉祥结, “卓都格”,即坎肩,“希力布格”,即彩裙,“班色勒”,即摔跤裤,套裤,再配以香牛皮靴。摔跤服制作是蒙古族独特的手工制作服饰,在刺绣、成合、缝制中需道道把关,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各部搭配恰当,浑然一体,显示了摔跤手们威武雄壮的风采。

2008年由锡盟群众艺术馆申报被列入首批盟级、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绳艺

     蒙古族绳艺的出现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产生活中除了编织草绳外、还有皮绳、驼毛绳、马鬃绳、牛毛绳等,种类达到上百种,技艺千奇百样。在田野调查中苏尼特左旗收集到的牧民用牲畜的毛、鬃、绒等编制的压绳、马肚带、马笼头、鞭子、牵马绳、马绊子、蹬绳、套绳等各种绳索80多余条(个),并陈列展览馆。2006年9月份,苏尼特左旗被内蒙古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内蒙古绳艺文化保护基地”;2008年5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蒙古族德格苏(绳艺)之乡”。

2008年由苏尼特左旗文化馆申报被列入首批盟级、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乌珠穆沁服饰制作技艺

乌珠穆沁服饰制作是蒙古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手工技艺,在面料的选择上使用皮、毛、漳缎、闪缎、花缎、锦缎、团花缎和各种库锦、彩绦、金银曲线直线、彩色丝线等传统用料;在工艺上除一般手缝和机缝工艺外,镶、嵌、滚、绣、贴、抠等工艺融合一体;在款式上大马蹄袖、立领、宽沿边、肥大而无开叉因而使得乌珠穆沁服饰以选料精良、华彩艳丽、工艺严谨细致等特点区别于其它地区蒙古人的服饰。

西乌珠穆沁旗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乌珠穆沁服饰之乡”荣誉称号,2007年由西乌珠穆沁旗文化馆申报被列入首批盟级、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察哈尔服饰制作技艺

察哈尔服饰工艺制作在长袍上都是镶三条边,另加一条缝的花边儿,扣襻儿颜色和材料要和镶边儿相同,在脖领、襟筒、腋窝和腰部,分别钉1枚到3枚纽扣;在选料上男子通常穿蓝色和绛紫色长袍,妇女多穿绿色、暗红色、蓝色、天蓝色和粉红色长袍。袍子的镶边儿男子和老人的袍子用暗色材料镶边,年轻妇女的袍子则用鲜艳的材料镶边;男式的长袍肥大厚重,女式的长袍贴身秀丽,边饰工艺要求严格,不求华丽而求优雅。

2008年由正蓝旗文化馆文化馆申报被列入首批盟级、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察干伊德制作技艺

察干伊德,为蒙语“奶食”的音译,又称“白食”是蒙古族传统食品之一

察干伊德的制作可追溯到元朝时期,经历代的发展沿革,到满清时期,清廷从察哈尔各旗抽调牧户成立牧群,集中各部落最精湛的奶食品制作工艺,专门为皇宫加工奶食品。出现了察哈尔地区察干伊德制作的完善技艺,传承至今。

蒙古族奶食品以其独具的特色,逐渐走向市场,成为蒙古族餐饮市场的主要品牌。2008年首届“中国元上都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中的 “正蓝旗第三届察哈尔奶食节”,“察哈尔奶食品评比大赛”,展示了各类奶食品及制作工艺,使国内外旅游观光客人领略了查干伊德奶食文化的独特魅力。2008年由正蓝旗文化馆申报的“查干伊德”被列入首批盟级、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正蓝旗被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察干伊德文化之乡”荣誉称号。

 

乌兰伊德制作技艺

    乌兰伊德,是蒙语“肉食”的音译 ,又称“红食”,是蒙古族传统食品之一。

     乌兰伊德制作包括烤全羊涮羊肉 烤羊腿 羊背子手扒肉 、灌血肠、肉肠 风干牛羊肉 油包肝、烧牛鞭 烧牛蹄筋 扒驼掌 等。

苏尼特左旗的羊肉名闻遐迩,近年来举办了两次较大的“乌兰伊德”展览,整理出版了蒙文理论研究专著《苏尼特乌兰伊德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08年苏尼特左旗被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内蒙古民间乌兰伊德文化之乡”,“内蒙古自治区乌兰伊德文化保护基地”, 2008年由苏尼特左旗文化馆申报被列入首批盟级、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多伦清真八大碗

多伦县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东南端,多伦县清真八大碗是多伦回族群众宴请重要宾朋,节日中的丰盛食品。多伦清真八大碗的菜食结构是每碗要分三层,一层是主料牛羊肉片、酥肉、丸子、腱子肉、卷果、羊杂等,二层是白菜、黄花、木耳、豆角丝、蘑菇、酸菜、如意菜等不同时节的传统菜食,最底层是肉丁、肉条等制作的底料,用秘制的高汤浇汁,大火清蒸。

2008年由多伦县文化馆申报被列入首批盟级、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柳条编制技艺

蒙古族柳条编制,是蒙古族游牧民祖先创造的独特的生产生活用品技艺

柳制品制作工艺有许多要求和讲究,一般来说,最好在春天发芽以前、秋天上冻以前割柳。柳制品主要有:建筑物(房屋、仓库、厨房、囤围、牲畜棚圈)、交通工具(勒勒车车篷)、劳动工具(筐、耙子)、餐具、坛子、盒、瓶、篮、家具、灯具、模具等,2008年由正蓝旗文化馆申报被列入首批盟级、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马鞍具制作技艺

马鞍具是我国北方蒙古游牧民族游牧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工具。马鞍具主要有马鞍子、马笼头和嚼子、马镫,相应的还有鞭子、刮汗板、套马杆、马印子等。马鞍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20多道工序,完全由手工制做。马鞍具制作靠师徒口传心授,传授下来。

2008年由东乌珠穆沁旗、多伦县文化馆申报被列入首批盟级、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上一篇:滦河文化的概念、文化价值和对打造地域文化的意义
下一篇:锡林郭勒盟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5285]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68948]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426]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5327]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