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上都河文学>>评论
  共有 6797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一幅画和一本书的命运——论《富春山居图》和《楚石北游诗》

  发表日期:2011年10月10日      作者:张建民     【编辑录入:admin

                    

        画师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79岁时开始创作的一幅传世名作,历经3年(又说7年)才完成,既是黄公望的巅峰之作,也是他的绝笔之作。据说一次他偕好友无用禅师从松江回到富春山居,无用禅师希望黄为自己画一幅长卷,黄公望应允,他一边云游一边思考一边绘制,《富春山居图》完成后黄公望即离开了人世,该画题款称将此图送给好友无用禅师,后经多位收藏家之手,开始了它600多年的不凡经历。

        《春山居图》被后世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中除了此画的不凡经历和黄公望的名气外,将此画赋予了政治性的象征意义,更是引起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普遍关注。2010年“两会”,温家宝总理与新闻记者见面会上,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就说到了这幅画:“他说这幅画的一半现在浙江博物馆,一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希望两幅画完美合璧”。温总理期待通过这幅历史名画的“旷世合璧”,喻意两岸统一的强烈愿望。

         黄公望生于1269年,幼名陆坚,系江苏常熟人,七八岁时过继到浙江螟蛉温州黄氏,年近九旬的黄父看到聪明伶俐的继子感叹道:“黄公望子久矣”;黄公望,字子久的名和字就此产生。

         黄公望天资过人,博闻强记,年轻时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入吏行政,后来被上司的贪腐案牵连入狱,多年的牢狱生活使他身心俱疲,打击甚大,所崇尚的仕途美梦落空,看破红尘后成为全真道士,号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黄公望的人生50岁是个分水岭,50后学绘画,踪迹遍布长江中下游的山山水水,此间,其才华与梦想、智慧与激情、笔墨意境一任山水之间了。

       《富春山居图》这幅近十米的山水画卷被明朝大画家董其昌赞赏有加:“子久画冠元四家(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之首,如富春山卷,其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

           从无用禅师开始,《富春山居图》经过数位收藏家,于清顺治年间到了宜兴大收藏家吴洪裕之手,他家有藏书楼“云起楼”,又为《富春山居图》专门建起了“富春轩”供自己赏画用。吴洪裕生平所爱就两件,一是智永《千字文》,一为《富春山居图》,临死前,他欲将这两幅画作为殉葬品陪自己而去,正当他已经将《千字文》化为灰烬,而将《富春山居图》丢入火堆时,由于自己目不忍视,背过身去似乎了却心愿的时刻,他的侄子吴静庵冲了上去将此画捞了起来,可惜,此画已经断成两截,完整的画卷是848厘米,过火后的前端只有51.4厘米,因画中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而定名为《剩山图》,流落民间,后段大约636厘米长,后人通称为《无用师卷》,后被清廷收藏。

           1933年,《无用师卷》随故宫文物南迁,最终辗转反侧,进入台北故宫博物馆,而《剩山图》经过数十年的颠沛流离后,于1956年走进浙江博物馆,成为该馆半个世纪以来的“镇馆之宝”。2011年6月1日,《剩山图》与《无用师卷》终于在台北故宫博物馆聚首合璧,并且盖上了政治的烙印。这是一段悲情的绘画史,这是一段永存史册的盖有政治烙印的文化历史的佳话。

       《楚石大师北游诗》是浙江海盐永祚禅寺的高僧楚石梵琦于至治三年(1323年,时年28岁),北游大都(今北京)和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时手写的一部诗集,也是一部用诗写成的有头有尾的完整游记,记录了从杭州沿京杭大运河到大都再到上都时路途往返中的见闻,共有诗篇315首。其中《上都十五首》、《开平书事十二首》、《漠北怀古十六首》记录了元朝末期的塞北风光和当时的生活图景。《楚石大师北游诗》是海盐天宁永祚禅寺的祖师楚石梵琦所著,这一著作,六百年来从未刊印,仅有手抄本,原著藏台湾国家图书馆,系馆藏珍本图书,轻易不示人。是在台湾佛光山的大力协助下获得复印本,才得以按抄本原样影印,贡献给世人.

             楚石(1296——1370),为元末明初著名高僧,本系宁波象山朱氏子,4岁父母双亡,由祖母王氏抚养教育,9岁出家海盐天宁寺,16岁为大僧,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器重,是时已“文采炳蔚,声光霭著”。28岁(至治三年,1323年)时,元英宗为新建寿安寺,诏善书的僧人赴京用泥金缮写佛经,作为寿安寺的镇宅之宝,人员由赵孟頫,邓文原推选,共三百余人,楚石因善书被选中参加。因此,《楚石大师北游诗》是楚石青年时期的一部诗集,也是一部用诗写成的有头有尾的完整游记,专写他28岁和29岁两年时间内北游大都(今北京)和上都(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以及路途往返中的所见所闻。

黄公望与楚石是同一朝代的人,一个进入道教,一个遁入佛门,一个学画,一个写诗,一幅残画,一部诗集历经浩劫、历经沧桑、历经数百载,最终归于一处,归于一个宁愿背离自己的祖国自立门户的小岛上,还好,管理他们的是中国人,一幅藏身博物馆,一部藏身图书馆,真乃奇史、奇志,奇画、奇诗,奇人,奇趣也。

在温总理的关注下,不日既促成了《剩山图》和《无用师卷》的完美合璧,而经过佛教界和几位文化界学者的不懈努力,《楚石北游诗》注释版也相继问世。一幅残画,一部诗集的意义均非同凡响,一幅是描绘了600多年前元朝江南山水的绝世精美画卷,一部是讲述了600多年前元朝驿路和两都风物及塞北风光的绝世诗集。

由于黄公望名列元朝四家之首,加上《富春山居图》的传奇经历,更加之温总理赋予其政治使命,使得《富春山居图》的关注度超过了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首,《楚石北游诗》虽然有着不同寻常的传奇经历,怎奈楚石毕竟是一个佛教界的宗师,名声只限于佛教界,温总理肯定不知道他,更不知道在台湾还有一部元朝时期描述祖国大江南北,塞外风光的诗集。

如果温总理知道这部诗集的话,再谈台湾问题的时候,顺便跟记者提一下此书,那这部书就幸运多了。


上一篇:锡林浩特城里的鸟儿
下一篇:点 亮 心 灯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6145]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70510]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922]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603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