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史海钩沉>>史海纵横
  共有 18899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马秃塔儿及今河南蒙古人

  发表日期:2010年4月1日      作者:齐巴托     【编辑录入:admin


        

马秃塔儿出生于蒙古族贵族家族,世袭军职。元朝建立后,以宣武将军(四品)右翊侍卫亲军千户,守卫大都(今北京),元始祖为其有功,赠职正三品招勇大将军,佥书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后离官南迁中原,定居河南荆山,卒于家,葬于荆山之上。至正九年(1349)被追封为范阳军侯(超品二级勋爵)。

马秃塔儿墓是中原地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蒙古族贵族墓葬。墓址在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北渡镇荆山村北墓前元代墓碑、华表及神道至今仍存,墓碑书法浑厚有力,河南省仅有,全国罕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文物价值。作为中原蒙古族鼻祖,马秃塔儿在元朝时期就颇具影响,以马秃塔儿墓为核心的蒙古族风情园是集民族团结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人文旅游项目,这在中原广大地区独树一帜。

平顶山荆山村马姓蒙古族概况:  
 
 
平顶山市荆山村马姓蒙古族是元朝蒙古侍卫亲军千户马秃塔儿的后代,现有蒙古族1230人,据说是元末明初进入中原的蒙古族的后裔。

据家谱、碑文、地方志中记载,荆山村蒙古族的远祖是元朝一位名叫马秃塔儿的高官,故其后代以""为姓。荆山村现保留有从元代至今的历代墓碑40多通,述及其源流的主要有三通口马秃塔儿墓碑正文曰:"大元故,宣武将军、右诩蒙古侍卫亲军千户、可赠昭勇大将军、佥书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范阳郡侯秃塔尔.至正己丑年仲冬季旬七日."

荆山马氏第十一代祖马一贯的碑文云:"叶县(荆村原隶属叶县)西北,离城十五里,荆山马秃塔坟墓记:秃塔元系殿前大将军,追封范阳郡侯,年久日深,钦封颓坏.有继世孙马隆生马起,起生宣,宣生云,云生生员一贯. …崇祯二年三月十二日立,"乾隆三十一年"附记碑"中载:"先始祖范阳侯,有功于元,赐葬荆山.明兴,马氏子孙,俱以胜国名臣之后获罪新朝,因仆莹中碑石及一切天禄, 辟邪,翁仲之属而埋之,隐姓名不仕,久而失记 …."另外,在《叶县志》中也曾谈到"马秃塔尔",(嘉靖)叶县志 卷一 陵墓》载"秃塔尔,元千户,封范阳郡侯".(康熙)叶县志 卷六 流寓》中说:"马秃塔尔,里籍未详,疑是蒙古色目人,至正间累官昭勇大将军佥书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范阳郡侯,今县荆山下为其故里."  

荆山村传奇


 700
年前,元初驻守大都(北京)大将马秃塔儿辞官南迁定居荆山,其后裔至今有千余人聚居于此,形成中原一个独特的蒙古族村落。

 
清朝时期,马秃塔儿后人经过考证,得出黄帝铸鼎,卞和采玉之说尽在荆山的结论,使荆山成为一个极富传奇的地方。


 
荆山之名由来


 
荆山,位于平顶山市区以南,是一座较低矮的小山。《平顶山市地名集锦·山川·荆山》记载:荆山,山小形似馒头,山顶海拔98


 
在《平顶山市地名集锦·山川·荆山》中,关于荆山名字之由来及其历史是这样记述的:荆山的历史,可追溯到2800多年前,在东周列国时,因该山荆棘满山而定名为荆山春秋之后,经秦、汉、晋、隋诸代,曾把荆山改名为蕴璞山,意即藏玉之山,至唐又复荆山名。


 
荆山之名由来已久,距今已有700年历史的荆山蒙古族古村落就坐落在荆山南坡上。

 

 
荆山村:蒙族遗风今何在


 214,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记者一行驱车从市区出发,沿新华路南行至路尽头,穿过东铁炉村,再折向东南,行进约四公里的路程,便到了如今隶属
平顶山市湛河区北渡镇管辖的荆山村。


 
荆山村中,一排排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平房展现在记者眼前。春节刚过,许多房门前的大红门联是用规整的汉字书写,透着节日的喜庆,一些身着普通服装的村民聚集在房前悠闲谈笑,其乐融融。记者徜徉其间,聆听着村民们地道的河南话口音,已很难寻觅出这座蒙古族村落与汉族村庄之间的差别。


 
得知记者前来采访,荆山村党支部书记、马秃塔儿第25代裔孙马文交特意从外面赶回村里,热情地向记者介绍情况。马文交告诉记者,村里现有1300多口人,几乎全部是马秃塔儿的后裔。


 
咱这个蒙族村怎么看不出蒙古族的特征呢?面对记者的疑问,马文交解释说,实际上自元代以来,由于族人多年生活在中原农耕地区,并与汉族通婚,生活方式早已改变了。村里现在主要以种地和种菜为生,和周边其他村庄汉族群众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不过你若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我们这支中原蒙古族人有一些特殊的地方,马文交说。


 
在马文交的带领下,记者随后见到了该村一位名叫马天金的村民,一米八几的个头,身材魁梧,脸庞红润。这位64岁的老人看上去精神矍铄,俨然一副北方蒙古族人的形象。马天金老人对记者说,1995年第二届中国曲艺节在我市举行,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了解到荆山村的情况后,特意来到村里探亲,代表团成员一见他就说你是咱地地道道的蒙古族人形象,显得特别亲。


 
马文交说,如今村里像马天金老人这种一看上去有明显蒙古族人特征的村民并不多,但蒙古族人热情好客的习俗至今不变。此外,村民在婚丧嫁娶方面还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习俗,如蒙古族人死后要深葬的习俗、马氏蒙古族后人之间互不通婚等。


 
在马天金老人家中,记者还见到了由其保存的一套家谱。这套名为《马氏家乘》的家谱一共12册,记载了自马秃塔儿以来整个马氏家族的人丁繁衍情况。马天金老人告诉记者,《马氏家乘》作为独特资料,此前被北京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收藏,在对方出具的收藏证书上,写有《马氏家乘》是蒙古族落居中原、繁衍生息的宝贵资料等内容。


马秃塔儿南迁何以选荆山

 
出荆山村北行数十米,便到了荆山山顶,这里就是元初大将马秃塔儿的墓地所在。记者在此惊奇地发现,一处不足10亩的墓地,竟汇聚了元明清三代众多的墓碑和石刻。墓地里拇指粗细的荆条盘根错节,随处可见,无怪乎此山名为荆山了。


 
马秃塔儿墓地里,大大小小的坟茔有近百处之多。同行的马秃塔儿第24代裔孙马焕然对记者说,荆山村是马秃塔儿后人的聚居地之一,元明清三代,其后辈族人故去后多葬在这里,所以墓地规模颇大。其中最大的一座墓冢,前面立着三通石碑,墓冢呈圆柱形,穹窿顶,上面饰以圆形宝塔,蒙古族建筑风格,这就是马秃塔儿墓。


 
清同治年间的《叶县志》载有马秃塔儿的生平事迹,称其人状貌魁梧,志略出群,运筹划谋,数有大功,累官昭勇大将军、佥书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卒后追封范阳郡侯,敕葬叶之荆山。墓前的三通石碑,分别为元至正年间、清乾隆年间和上个世纪80年代所立。上面的文字详细地记载着有关马秃塔儿及其墓地的史料。从碑文的内容来看,墓地里还有神道、翁仲、华表等设施,然而由于时世变迁,除两个华表还保存完整外,其他设施大部分已荡然无存。


 
据马焕然介绍,马秃塔儿原来的身份是右翊蒙古侍卫亲军千户。1259年,蒙哥汗在合州病逝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出现了位之争,双方的争战达4年之久。在这一过程中,马秃塔儿立有大功,得到忽必烈的信赖和倚重,被授昭勇大将军等职,担负守卫京都(北京)重任。


 
马秃塔儿作为元朝驻守都城大将,后来何以迁居荆山?对此问题,马焕然等人认为,这与马秃塔儿两个弟弟均在中原做官有很大关系。马焕然说,马秃塔儿长弟西汉杰儿、二弟宣帖木儿相继任南阳郡侯、南阳府尹职位,居住在叶县等地。马秃塔儿为能与弟弟们相聚,在年岁渐高时辞去了官职,南迁定居叶县以北荆山下。马秃塔儿在荆山居住期间仍保持着蒙古贵族特权阶层的地位,但马秃塔儿与当地被严格控制的汉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曾为忧虑当地大旱而在荆山以南的河山上祷雨建庙,此事流传至今。大约在元朝大德末年,马秃塔儿去世后葬于荆山上。


 
元朝末年,烽烟四起。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率军25万人攻打元军,并攻占大都,元朝覆亡。马秃塔儿的后人担心罹祸,就把马秃塔儿墓前的爵碑埋了起来,并在周围居民的帮助下,隐去身份,易汉姓,取汉名,一直持续多年。直到明成祖时,才敢透露身份,但墓碑仍不敢再立。清朝乾隆年间,局势平稳,四海升平,马氏后人把元碑从地下挖出来,立在墓前,并再立碑以记之,于是有了清朝的碑刻。上个世纪60年代,破四旧之风兴起,马氏后人担心碑刻被毁坏,又将其埋入地下,直到1987年,他们看到各种历史古迹都得到政府重视和保护,才把石碑从地下取出,立在先人墓前,并建牌楼为其遮蔽风雨,加以保护。目前,马秃塔儿墓地已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氏后人: 六世明经书香家
 
 
自元代以来,马秃塔儿后人生活在中原农耕地区,濡染日久,生活习俗有了很大改变。明清两代他们易武修文,有多人靠科举取得功名,并跻身仕途。现在马秃塔儿的墓地里还耸立着两通清代石碑,上面镌刻着清代乾隆皇帝诰封马氏后人马盛麟和马周的圣旨原文。


 
在今天的荆山村,村民们谈及先祖,常以七百余年封侯地,六世明经书香家为荣,其中封侯一事是说马秃塔儿被敕封范阳郡侯六世明经则指从明朝隆庆时期马秃塔儿第12代裔孙马克钝中进士算起,到清朝乾隆时期马秃塔儿第17代裔孙马承先中举人,马氏后人连着六代辈辈出进士、举人,光宗耀祖。如今广为流传的名联柳影入池鱼上树,槐荫当道马登枝为马承先所作。


 
据马焕然介绍,马承先所作这幅名联的说法是一辈辈传下来的。当初,马承先看到村头一坑塘里柳影倒映水中,鱼儿畅游柳影间,便吟出了柳影入池鱼上树这一上联,其后很长时间对不出下联。一次,马承先一学友骑马来访,将马拴在一槐树上,等学友离去时,马承先看到友人从树荫下上马,才对出槐荫当道马登枝的下联。其后马承先书写此联挂于室内,时任叶县县令的石其灏来访时看到连称好联,抄录后带回家中,又被其在京城为官的表弟带走,之后广泛流传开来,遂成天下名联。

千古传说谁人证
 
 
在荆山村,村民们至今引以为荣的还有传说中的黄帝铸鼎处卞和采玉处两大古迹遗址。


 
从荆山山顶的马秃塔儿墓地往北下行百余米处,有一片柿树林,林子北侧大片的田地被一条东西走向的深沟隔断。站在深沟旁,马焕然等人说,沟对面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铸鼎处。顺着马焕然指向的地方看去,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块荒草地,被一大片田地包围着,上面空无一物。马焕然说,早先的荆山北部和西部,是成片的大沙丘,上世纪50年代,平顶山建市之初搞建设,这里的沙土被大量挖取,比原来的地貌低了十多米,而据他们前辈人流传下来的说法,此前这里还曾发现炼炉留下的红土痕迹。


 
关于黄帝铸鼎的传说自古以来流传甚广。《史记·封禅书》称: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下。又载:昔大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征天、地、人也。铸鼎象征着黄帝统一华夏,开创了大江南北华夏文明先河的丰功伟绩。


 
据清康熙《叶县志·荆山考》载:叶之荆山,在治西北境上,去襄(城)之首山不及三十里。山之阴,有东、西、后三炉,似是铸鼎之墟。经现代地质勘探,襄城首山之下确有铜矿蕴藏。可见,黄帝首山采铜的传说不虚,也为荆山有古迹黄帝铸鼎处的历史记载提供了实物依据。马焕然等人说,荆山西北有东铁炉村、西铁炉村等古村名,是否也为黄帝在此以炉铸鼎提供了佐证,值得考究。


 
千百年来,完璧归赵传国玉玺卞和献宝等关于和氏璧的故事妇孺皆知,耳熟能详。而在荆山村村民心目中,和氏璧就出自村北的荆山上.


 
关于卞和的故事,历史上记录比较详细的是《韩非子·和氏篇》,其中完整记录了和氏璧的来历:楚人和氏得玉璞荆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清康熙《叶县志·荆山考》同样有关于卞和情况的记载:河山西南三里许,村名卞城,邑绅魏经天名文徵者,博雅士也,尝以为卞和故里卞其食邑,即今卞城村夫叶固楚地也,卞和楚臣,食采于卞,与子高之邑相依,固无可异地,审是则卞和得璞,亦宜在此荆山也。


 
据荆山村74岁的村民马增山介绍,祖上流传下来的卞和发现璞玉的故事是这样的:卞和是荆山西南的卞城村人,一次,他在荆山上发现一只凤凰落在一个大土冢上,他便隐身一旁偷窥。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待凤凰飞走后,卞和在凤凰落脚的大土冢上发现一块精致的璞玉,他认定这块璞玉就是宝物,随后带去献给楚王。


 
在荆山村东北、马塔秃儿墓地东南处,数十亩田地古今以来被村民们称为和氏地和氏地旁,凤凰落脚处和卞和隐身处则分别被称为大印台小印台。记者在这里看到,所谓的大印台只是一块普通的平地,周围散落着一些五颜六色的石块。村民马天金等人告诉记者,原来这里确实是一个很高的大土冢,约有十多米高,后来村民建房在这里取土,逐渐被夷为平地。


 
据马焕然介绍,清康熙《叶县志》中的《荆山考》系马秃塔儿第16代裔孙马洲所著。马洲是清康熙时期举人,乾隆九年考授中书,升任河南府学教授。他曾对荆山两大古迹和氏璧轩辕炉进行考证,写出了与历史争辩的《荆山考》一文,其中历数当时关于黄帝铸鼎卞和献玉二事之争执,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论断,如:黄帝铸荆山之鼎,卞和采荆山之玉,二事之在荆山,由来旧矣。寰中之以荆名山者,不一而足。载籍所传,各持一啄,千百年来,迄无定处古今来,其为记载失实,而真迹湮没者,不可更仆数矣。则铸鼎、献玉二事,固不敢云他荆山皆非,而此荆山独是,变何得云他荆山尽是,而此荆山独非乎?


 
在当代,关于黄帝铸鼎卞和献玉之出处,各地仍在争执,这些千古传说由于年代久远,要还原历史的真实还需要更多严密而艰苦的考证。

荆山村:期待旅游成亮点

 
近年来,修缮一新的马秃塔儿墓成为散居各地的马秃塔儿后人追思先祖的地方,也成了当地一处重要的景观。


 
展望荆山村未来,该村党支部书记马文交说,村里现在已决定把开发这里的旅游资源当做一件大事来抓,除再次对马秃塔儿墓进行扩建修整外,还将筹建卞和窥凤亭和氏碑亭轩辕铸鼎处等新景观,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湛河区委宣传部、北渡镇有关负责人说,荆山村马秃塔儿墓及这里关于卞和献玉黄帝铸鼎的传说,作为一笔丰厚的旅游资源,已引起湛河区、北渡镇的重视,如何把这里打造成一处人文景观,目前正在筹划之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已有700余年历史的荆山古村会焕发出更加诱人的光彩。

一位自称马秃塔儿15代裔孙马川之后的蒙古族村民说:“我们是马秃塔儿后裔而自豪啊!”

另外,目前在河南省孟津县等地也有李氏蒙古人。他们是元朝国王木华黎的苗裔,比如当代著名作家李准。


上一篇:成吉思汗“合剌合勒只惕额列惕”战役考
下一篇:人格的修炼---浅谈成吉思汗做人之箴言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5473]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69284]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477]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550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