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 首 页
| 百年古都 | 学术研究 | 上都文化 | 上都研究 | 地方学研究 | 史海钩沉 | 蒙元风云 | 上都河文学 | 研究会 | 图片欣赏 |
留言板 |

谢谢诸位先生/女士长期以来对上都文化研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元上都文化"网((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官网)历经十余载三次改版,不知我们的努力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愿在文化研究和人类文明探讨的道路上永远有你们同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成立起,2004创办"元上都文化网"以来,坚守专心元代历史文化研究初衷,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竭心尽力,探寻上都文化-游牧文明和锡林郭勒文化,希冀于弘扬中华文化史元代文明的篇章。以地域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成果助推于人类文明的追索,为中华复兴的精神构建奉献绵薄之力。联系我们或评论网站文章 ,留言, 请发至邮箱 : sdwhyj_2004@126 com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蒙元风云>>蒙元风流
  共有 7824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明帝外传

  发表日期:2009年2月5日      作者:齐巴托     【编辑录入:admin

            


                                       
一、  永乐违君三言
(一)弑君称帝
在明朝第二位皇帝人选时,朱元璋遗嘱以其孙子继位,即建文帝,名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65岁时,皇太子去世,16岁的长孙朱允炆就被立为皇太孙。明太祖朱元璋刚刚去世,就祸起萧墙,发生了一出叔侄争位的闹剧。燕王朱棣不服。朱允炆是朱棣的晚辈,应称侄儿。怎能让侄儿领导这位独据一方的燕王呢?明太祖的第四子朱棣发动政变,起兵推翻了侄儿朱允炆的皇位,登上了御座。这就是“靖难之役”。
这是建文元年(1399)的事。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封为燕王,拥有重兵,独霸北平(今北京)。这年,他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号称“靖难军”。他从北平(今北京)率军南下。 这场内战前后相持了四年。建文四年(1402),燕王攻战明朝首都南京,杀死侄儿建文帝,并株连九族,杀害大小官员无算。同时被牵连的还有黄子澄。黄子澄,洪武进士,建文时官至太常寺卿,与齐泰同参朝政。朱棣率兵攻入南京,他被杀害、灭族。
杀尽政敌,朱棣便在南京称帝,帝号成祖,改元永乐。明成祖朱棣,是明朝数一数二的暴君,比起老爹朱元璋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无不及。他夺了亲侄子的皇位,导致了几十万人的战死沙场;建文帝宫中的宫人、女官、太监被杀戮几尽;他一次性枉杀1万4千多人。他还将忠于建文帝的旧臣如方孝儒等人全部杀死;仅方孝儒一家,灭“十族”就杀掉873人!对于建文忠臣的妻女,朱棣竟把她们送进妓院、军营,让人轮奸。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
(二)耗资迁都
永乐帝虽在南京登极,但他还是常驻北平。正式迁都之前,自明太祖,明朝初年一直定都南京,已53年。然而,永乐皇帝置人民的苦难于不顾,反而耗费巨资,硬把定于南京53年的旧都迁至自己的势力范围北平。这是公元1421年之事:定北平为正都,南京为留都。
明成祖于永乐元年(1403)正月,升北平为北京,北平府改称顺天府,决定迁都京,"北京"之称亦由此始。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下诏,宣布次年营建北京,但由于与蒙古作战,营建工程迟至永乐十五年(1417)才全面展开。
永乐帝并非保留元大都、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工程,而是“明朝统治者对元大都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在这之前红巾军已经完全毁灭了元朝另一个大都市——元上都,这次对大都的主体建筑进行了破坏、拆除和搬迁。原来大都北墙南移约2、5千米,放弃了北部城区,南墙扩了千米。
元故宫被破坏。永乐把元朝在大都的皇宫——这座自然建筑也推倒了,尤其是将元大都的精华——元故宫进行拆除,其理由是“消除前朝‘王气’”,以致当年金铺朱户、丹楹藻绘、富丽堂皇的元宫城荡然无存。现今的景山主峰所在处,就是元宫城延春阁所在旧址,明朝在这里堆土成山,意思也是用以镇住前朝“风水”,所以景山最初的名称叫“镇山”。
由于元故宫等主要建筑被破坏,所以明成祖调用“民以百万之众”用15年时间重修了一次紫禁城,耗费钱财难以计算,明朝全国各地担负繁重劳役的人民更是不计其数。整个北京城的营建,动员了全国的人力和物力。
永乐五年(1407)派大臣宋礼等到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木备料。次年征调23万工匠,上百万民夫及大量兵士营建北京宫殿。到永乐十八年基本竣工。永乐七年(1409),明成祖在奉天殿接受朝贺。
明永乐十五年(1417),北京皇宫建成。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正式迁都北京。
(三)薨死蒙古
永乐帝又违父皇“君主沙漠,朕主中国”之南北分治之政治遗言,大动兵戈,越过长城侵犯北元蒙古国。但他第一次出兵就被蒙古打得头破血流,极为惨败,白白送死50万大军。后来,虽也北征几次,但还是未能收回蒙古。最后,皇帝本人也在战中暴毙而薨于蒙古。至此以后,明朝与北元少有大战。
朱元璋皇帝“君主沙漠,朕主中国”之愿望和局势,真的出现了。北元蒙古帝国与大明王朝真的在国际上和平共处、平等交往270年。
正如鲁迅所评:“永乐的硬做皇帝,一部分士大夫是颇以为不大好的。尤其是对于他的惨杀建文的忠臣。和景清一同被杀的还有铁铉,景清剥皮,铁铉油炸,他的两个女儿则发付了教坊,叫她们做婊子。这更使士大夫不舒服,但有人说,后来二女献诗于原问官,被永乐所知,赦出,嫁给士人了。这真是“曲终奏雅”,令人如释重负,觉得天皇毕竟圣明,好人也终于得救。她虽然做过官妓,然而究竟是一位能诗的才女,她父亲又是大忠臣,为夫的士人,当然也不算辱没。但是,必须“浮光掠影”到这里为止,想不得下去。一想,就要想到永乐的上谕,有些是凶残猥亵,将张献忠祭梓潼神的“咱老子姓张,你也姓张,咱老子和你联了宗罢。尚飨!”的名文,和他的比起来,真是高华典雅,配登西洋的上等杂志,那就会觉得永乐皇帝决不像一位爱才怜弱的明君。况且那时的教坊是怎样的处所?罪人的妻女在那里是并非静候嫖客的,据永乐定法,还要她们“转营”,这就是每座兵营里都去几天,目的是在使她们为多数男性所凌辱,生出“小龟子”和“淫贱材儿”来!所以,现在成了问题的“守节” ,在那时,其实是只准“良民”专利的特典。在这样的治下,这样的地狱里,做一首诗就能超生的么?”
男人被“剥皮”或“油炸”,女人被迫“做婊子”“官妓”!!!何等“凶残猥亵”的酷刑!!!这是世界一流的刑法,是永乐英雄的大发明!!!永乐皇帝决不像一位爱才怜弱的明君!!!教坊是怎样的处所?天皇毕竟圣明,据永乐定法:罪人的妻女在那里是并非静候嫖客的,还要她们“转营”,这就是每座兵营里都去几天,目的是在使她们为多数男性所凌辱!!!即“轮奸”!!!想不得下去。
鲁迅又说:“我常说明朝永乐皇帝的凶残,……于是我的憎恨就移到永乐身上去了。”“大明一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
也正如毛泽东所说:“谁敢谓成吉思汗之子孙可欺也!”终明一世,始终未能打败北元蒙古帝国!!!
二、  英宗杀害于谦
在明朝历史上,英宗皇帝曾两度登基。这个事,与在“土木之败”时蒙古活捉明英宗帝和于谦抗蒙有关。
【也先】(1407——一1454)  又译额森。明时北元蒙古瓦剌部贵族首领。被明廷称为“瓦剌部总兵答剌罕太师淮王大头目中书丞相”。正统四年(1439),继其父为太师,进一步兼并蒙古诸部。并乘胜扩展势力,控制西域要道;威胁明廷的西陲屏蔽;遣使结好建州、海西女真,以配合其对明廷的军事行动。势力所及,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端,南临长城,致使“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从东、西、北三面对明廷形成包围,欲重建大元一统天下。
正统十四年(1449)秋,发兵四路直逼明境,亲率主力进攻大同。经土木堡之战,大败明军,俘获明英宗。十月,包围明都北京,遭明军于谦部反击,北撤。翌年,遣使议和,送还英宗,恢复与明互市关系。随着其势力增强,景泰四年(1453),自称大元田盛(天圣)大皇帝,建年号添元(天元)。“大元天圣”,意在也先要复兴大元帝国的旧有江山,时刻准备着收回蒙古城市元大都。由于东蒙古正统势力的顽强抵抗及部分瓦剌封建主的反对,统一局面未能维持多久。五年(1454),瓦剌内讧,兵败身亡。遂天圣国亦不复存在了。
简说“土木之败”。
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在今河北 旮怀来县的土木堡,曾发生过一场明朝军队与蒙古瓦剌部军队的大战。战斗的结果,明朝的皇帝英宗成为瓦剌的阶下囚,50万明军全军覆没。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土木之败”。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蒙古族的瓦剌部迅速强大,经常侵扰明朝北部边境。公元1449年,北元蒙古天圣帝也先率大军南下,进攻明朝。前线告急,震动朝廷。宦官王振力主明英宗亲自率军迎战,企图侥幸取胜。大臣们竭力反对,明英宗不听。经过两天仓促准备,王振挟持英宗,率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明军一路上为狂风暴雨袭击,将士饱受饥寒,士气大减;前线又时有战败消息传来,军中一片混乱。到达大同以后,王振得知各地明军惨败的真相,慌了手脚,竟不战自退,急令班师回朝。王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便邀英宗“临幸”他的老家。可是大军刚出发,王振又后悔了,怕毁坏自己田里的庄稼,于是又下令从原路折回。这就使北元瓦剌军赢得了时间,逼近明军。
当明军退到土木堡时,被瓦剌军包围。土木堡是一个没有水源的地方,50万饥渴交迫的将士陷入绝境。瓦剌军假装撤退,并派人赴明军讲和,王振信以为真,急令移营就水。这时,瓦剌骑兵突然从四面八方杀来,明军丢盔弃甲,仓皇奔逃,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明英宗被俘。祸首王振在乱军之中,被护卫军樊忠杀死。
于谦,汉族。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时进士。正统十三年(1448),升兵部左侍郎。次年秋,明京军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溃败,英宗被俘,蒙古瓦剌军乘胜进攻京师(今北京)。
此前留于谦在首都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然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皇太子郕王暂代皇帝出朝,廷臣们请求将王振灭门九族。而王振的党羽叫马顺的,便出来斥责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在明廷上打骂马顺,大家都跟着他。朝上秩序大乱,卫卒声势汹汹。郕王害怕得要起来走开,于谦推开众人走上前去扶住郕王不要起来,而且告诉郕王宣谕说:“马顺等有罪该死,不予追究。”大家才安定下来。于谦的袍袖因此全部撕裂。退出左腋门,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叹道:“国家正在倚赖你呢,今天虽然一百个王直又有什么作用!”当时,上下的人都依赖重视于谦,于谦亦毅然把国家的安危视为自己的责任。
  当初,大臣于谦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郕王一再害怕地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郕王于是受命。九月,郕王即帝位为景帝,改元景泰。
于谦进去回答景帝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英宗)。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亦参与这些事,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储存在通州的粮食,令官军自己去支领,用装足的米作为代价,不把粮食留给敌人。文臣像轩倪这样的人,应该用为巡抚。武臣像石亨、杨洪、柳博这样的,应该用为将帅。至于军队里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的罪。”对他的意见,景帝全都认真地接纳了。
此前,也先已明文规定:“北京已立皇帝,要领人马来交战,终无媾和之意,我今调军马再去相杀,令彼南迁,与我大都。”(《明英宗实录》)
北元军围攻北京,在此关头,兵部尚书于谦反对迁都,力主抗战,率军击败瓦剌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战后,他首创团营军制,加强边戍,委任名将镇守。主张以战求和,多次击败瓦剌军的进攻,迫使蒙古首领也先释放英宗回朝。
十月,敕令于谦提督各营军马。而也先挟持着上皇(英宗)攻破紫荆关直入,进窥京师,列阵于西直门和德胜门外。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使敌兵劳累衰竭。于谦不同意,说:“为什么向他示弱,使敌人更加轻视我。”马上分别调遣诸将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都督陶瑾在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直门,武进伯朱瑛朝阳门,都督刘聚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阜成门,都指挥李端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崇文门,都指挥汤芦宣城门,而于谦自己和石亨率领副总兵范广、武兴在德胜门外列阵,抵挡也先。
于谦把兵部的事交给了侍郎吴宁,把各城门全部关闭,自己亲自督战。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道必定要死战,都听命令。副总兵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面抵挡敌人,俘虏了一个头目。景帝高兴,令于谦选精兵聚集在教场,以便调动;再命太监兴安、李永昌同于谦一起管理军务。
  当初,也先部队深入,以为早晚就可以攻下京城,及至见到明朝官军严阵以待,有些丧气。叛变了的宦官喜宁教唆也先邀明朝大臣迎接英宗,索取黄金和丝织品以万万计;又邀于谦及王直、胡濙等出城谈判。景帝不准许。也先更加沮丧。庚申,也先部队窥伺德胜门。于谦令石亨在空屋里设下埋伏,派几个骑兵引诱敌人。敌人用一万骑兵逼近,副总兵范广发射火药武器,伏兵一齐起来迎击。也先的弟弟孛罗,平彰卯那孩被炮打死,也先部队转移到西直门,都督孙镗抵御他,石亨亦分了部分兵力来到,敌寇撤退。副总兵武兴在彰义门攻打敌军,和都督王敬一起挫败了也先的前锋。
敌军正要退却,而几百个骑着马的宦官想争功,冲马争着向前。阵脚乱了,武兴被乱发的箭射死。寇兵赶到土城,居民爬以屋顶,呼喊着用砖石投掷敌人,喧声震天。王竑和福寿的援兵赶到,敌军于是撤退。
相持了五天,也先的邀请没人理他,作战又失利,知道不可能达到目的,又听说各地勤工的部队马上要开到,恐怕截断了他的归路,于是拥着明皇英宗,由良乡向西开去。于谦调各将领追击,到居庸关才回来。评功,加于谦少保、总督军务。于谦说:“四郊多保垒,是卿大夫的耻辱,怎么敢求取赏赐功劳呢!”坚决推辞,景帝不准。于是增兵守真定、保定、涿州、易州等府州,请求用大臣镇守山西,防止敌寇南侵。
  景泰元年三月,总兵朱谦奏称敌兵三万围攻万全,敕令范广担任总兵官抵御他。不久,敌寇退,于谦请求即驻兵居庸关,敌寇来则出关剿杀,敌寇退则回京师驻守。大同参将许贵奏北面有三个人到镇上,想朝廷派使者讲和。于谦说:“以前派指挥季锋、岳谦前往讲和,而也先跟着入寇。接着派通政王复、少卿赵荣,见不到上皇就回来了。显然,不能依靠和谈。况者我和他的仇不共戴天,从道理上来说也绝不可以讲和。万一和了,他要满足无穷无尽的要求,答应则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困难,不答应又会发生变乱,这形势也不能讲和。许贵是武臣,而这样恐惧畏缩,怎能敌汽同仇,按法律该处死。”发出文书严厉谴责他。从此边境的将领人人都主张坚守作战,没有敢说讲和的。
  当初,也先诸多要挟,都是由叛将喜宁策划的。于谦秘密下令镇守大同的将领抓了喜宁,把他杀了。又给王伟想办法,让他引诱杀了间谍田小儿。而且利用间谍实行离间,请求特别释放了忠勇伯把台家,答应封给爵位,让他从中想办法。
也先开始有放回上皇的意思,派使者来联系,京师的戒备才稍稍放松了一点。于谦上言:“南京重地,需要有人加以安抚稳定。中原有很多流民,假如遇上荒年,互相呼应聚集成群,这是很值得担心的。请敕令内外守备和各处巡抚用心整顿,防患于未然,召回派往内地召募发兵的文武官员和镇守中宫。”
到了八月,明英宗上皇被留在北方已经一年。也先见中国没有什么事端,更想讲和,使者接连前来,提出把上皇送回。大臣王直等商议派使者前往迎接,景帝不高兴地说:“朕本来不想登大位,当时是被推上来的。”于谦从容地说:“帝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只是从情理上应该赶快把英宗帝也接回来罢了。万一他真有什么阴谋,我就有话说了。”景帝看看他,便改变了面色说:“听你的、听你的。”先后派遣了李实、杨善前往。终于把老上皇英宗接了回来,这是于谦的功劳。
然而,景泰八年(1457)正月中旬 ,英宗借夺门之变重登帝位。二十二日,于谦被诬为“谋逆”罪而惨遭杀害。英宗从敌营回来,儿子当了皇上,他心里当然不舒服,但他完全可以当太上皇,继续让儿子当皇帝,更不该杀死忠臣于谦。
宪宗全传
明朝宪宗皇帝在位23年,从不与朝廷大臣们见面,不视朝政。
这天,他忽然心血来潮地传谕:“召大臣们觐见皇上!”
听了宪宗帝这一突如其来的圣旨,朝廷的大臣们乱成一团,他们都吃惊:“已经23年了,皇帝从来没有召见过我们朝臣们,今日怎么突然想起……”
大臣们急中生智地把大学士万安推进了朝廷。
万安连“禀请圣安”之类的词都忘了,他进宫后只是前额触地的跪在地上,浑身抖索。
“大臣们都好吗?”宪宗帝问万安。
“好!都好!”万安急忙答道。
“平身!退堂!”宪宗召见完毕。
就这数语,也让万安高兴的,连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便退朝。
外面的大臣们见万安这么快就退朝了,很是奇怪,便问道:“皇上有什么圣旨?”
万安说:“皇上问:‘大臣们都好吗?’”
众臣:“你是怎么回答的?”
万安:“我答:‘好!都好!’”
众臣:“好什么呀,好?皇上还说什么?”
万安:“没了。再说的就是‘退堂!’”
不过,从这一天起,大臣们就等候皇上的再次召见。
一大臣说:“有望!只要有第一次见面,就有第二次。”
万安:“也许吧?”
等啊,等。
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
宪宗皇帝还是从不见大臣们。他终日在宫中舞斤弄斧,做木匠活为游戏,朝廷的桌椅板凳,几乎由他一个人做了。
这一天,皇后忽然跑过来,叫朝廷大臣们:“请你们速进朝廷!”
大臣们大喜,以为皇上终于要见他们了,都跑进了朝廷。
可是……可是宪宗皇帝已经驾崩了。
他从公元1465年至1487年在位23年,仅召见大学士万安一次。传毕。

四、  武宗无传
1506年。明朝紫禁城。
明朝朝廷内的大臣们都穿上官服,在等候新皇上武宗的即位。
他们等呀,等,一直等到公元1521年,足足等了16年!
到1521年,听说武宗皇帝死了。连朝内大臣们都没有见过武宗到底是一个什么模样的人。武宗在位16年,一次都没有召见大臣。武宗无传。
五、  嘉靖:诱王直 罢海瑞
(一)诱王直
嘉靖时,王直与叶宗满等人私造海船,犯禁出海,经营海外贸易,人称“五峰船主”。后勾引倭寇,结巢于浙江双屿港。1547年,嘉靖帝命浙江巡抚朱纨派兵进剿,毁双屿港。王直率领余党渡海至日本,自称徽王。1553年,王直等勾结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先后攻陷上海、苏州、徽州、南京等地,烧杀劫掠。嘉靖帝命总督胡宗宪派蒋洲往日本,诱王直归降。1560年,王直被杀于杭州。
罢海瑞
海瑞,回族,今海南岛海口市人。1549年,以《治黎策》中举,历任户部主事、右都御使等职。1566年,上《治安疏》谏嘉靖帝酷信道教,滥兴土木,不理朝政,国事衰败,而触怒皇帝,被捕入狱。这便是有名的历史大案《海瑞罢官》。
六、  神宗:在位50年终于上朝一次
明朝神宗帝自从1573年至1620年在位。他在位近50年。在这长达50年间,他不理朝政,贪婪荒淫,与大臣们见面的次数约略可数。
神宗时,吏部因送贿者太多,用抽签法决定官吏的选任,一时竟称为“至公”。结果,势必层层加强对人民的剥削。吏治腐败达于极点,人民所遭受的痛苦也达于极点。
这天,吏部仍用抽签法决定官吏。结果,方从哲抓了一个“内阁大学士”的官位。
明代朝廷机构,本来即形同虚设,中叶以后,更陷入瘫痪状态。神宗时,朝廷和地方官当中有很多空额,久缺不补,大臣可以任意弃官归家。明朝末年,内阁大学士仅方从哲一人,六部尚书、侍郎仅剩四、五人,各省总督、巡抚等地方大吏也多空缺。因吏、兵两部无人掌印,文武候选官数千人不能领凭赴任,久困京师,往往拦住内阁大学士方从哲的轿子苦苦哀求,但也无济于事。
这一天,神宗皇帝终于到了一次朝廷。可是,整个紫禁城空无一人。
看到这样的场面,神宗帝倒很开心,脸朝天空好比在放牛似地放声喊了起来:“喔!喔!”
紫禁城的回音很大,也在“喔、喔”作响。
神宗到了内阁府。内阁府里倒有人,大学士方从哲一人在。
“这不是有人吗?”神宗皇帝心想,“朝廷里有人,朕就不用进了。”他很得意地拂袖而去。
七、  崇祯皇帝 畏罪自杀
明末崇桢皇帝于1627年即位。他对部下大臣们极为猜忌。
这一天,他诏见杰出将领袁崇焕。
崇桢皇帝下谕:
“你怎么名叫‘崇焕’呢?是否想和朕之‘崇桢’帝号比高低?”
“臣不敢!”袁崇焕立即附拜而解释。
崇桢帝继续说:“最近让你抵抗满族异邦侵扰和蹂躏,你怎么就与他们串通起来了呢?”
“冤枉啊!这是没有的事!”袁崇焕喊冤。
“怎么没有?你要知道!”崇桢帝怒气冲冲地说:
“朕在位至今已17年。这17年间,朕已更换内阁大学士50人,杀死总督7人,杀死巡抚11人。这些你应该是晓得的。朕不是说过嘛:‘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你已败于外异,该当何罪?来人呐!把袁崇焕拉出去,斩!”
除袁崇焕之外,被崇桢帝冤死的大将还有一位叫熊文灿的。
熊文灿是万历进士。崇桢元年(1628)任福建左布政使,招降郑芝龙。十年(1637)升任兵部尚书。是时,张献忠起义反抗明朝,在成都建国称帝,国号大西,自号八大王。1638年熊文灿招降张献忠。但是,次年张献忠再反明廷,因而熊文灿被崇桢帝定为“私通”罪,下狱处死。
被明崇桢帝冤死的袁崇焕和熊文灿等名将一死,不久闯王李自成攻围北京城。
“我是蒙古人!”
明崇祯帝忽然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
这是蒙古人孝庄皇后在给他显灵。
“你们南人,要还我元大都!”孝庄皇后又在吼叫。
“坏啦!”崇祯听了,吓破了胆,心想:“如今,汉贼李自成在打朕,东北的吴三桂又不支援朕,满人也在强大,现在成吉思帝蒙古人也来了!这是天意啊!我有罪!我朱氏世家有罪于大元帝国!我朱家,本来也不是什么真龙天子。看来,朕已活到临头了!朕的末日,真的已经来临!我必须立刻跑到故元旧宫谢罪。”
于是乎,明崇祯帝急急忙忙从明故宫北门跑出来,三步并走一步地来到元故宫旧地(今景山公园),找了一棵歪歪扭扭的老树,上吊而死。汉语有句话说,这叫“畏罪自杀” !明亡。
清军于1644年很快就占领了北京城。从此,改朝换代,满蒙人入主中原,是为清朝。
                                             
1630年,袁崇焕在北京被明崇祯帝冤杀后,无人敢葬。他的贴身保镖忠义的佘义士冒灭门之祸,夜半偷偷取回悬于城墙旗杆上的袁崇焕人头,埋在自家院中,偷葬他的首级,从此隐姓埋名,守墓到老。佘义士临终前,嘱咐家人,待他死后,把他埋在袁崇焕身旁,并且立下世训:要求佘家子孙此后不许为官,不许回南方老家,世世代代由“掌门长子”为袁崇焕守墓。
300多年过去了,佘家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老人现在仍然守着袁崇焕将军的墓!
有人问究竟为了什么?佘幼芝说:“不为别的,就为‘忠义’两字!”这真是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忠烈历史呀!
佘幼芝的先祖佘义士是广东省顺德市马冈村人,因文武双全,跟随袁崇焕做贴身保镖。袁崇焕生于1584年,是明代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女真人努尔哈赤率军攻打明朝时,他上书朝廷,主动请缨:“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后来,袁将军受满军反间计所害,从而被明朝崇祯帝判以凌迟处死。
又不幸的是:还出现过当代人曾砸烂忠义之士袁崇焕将军祠墓之怪事!
按佘家先祖的遗训,如今守墓人本来应该是佘幼芝的堂哥。可是在“文革”期间,袁崇焕祠墓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红小将”的大锤毫不留情地砸烂了袁墓、袁祠。佘家第17代“掌门长子”因不堪“反动派”帽子的重压,含泪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墓地,不再守墓。临行前,堂哥痛哭失声,劝佘幼芝也随他而去,不要再为守墓而遭罪。佘幼芝断然拒绝,说:“生,随墓地生;死,随墓地死。”从此,佘幼芝成了佘家第17代守墓人,也是祖祖辈辈中唯一一位女守墓人。看来,忠义之士袁崇焕的故事还在传唱!
李自成虽然推翻了明朝政权,但进城不久很快又被吴三桂赶走,到湖北后,再被汉军杀害,这位赫赫有名的闯王死时年仅39岁。
   作者: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秘书长兼元研会驻北京联络处主任

上一篇:锡林郭勒草原曾是华夏文明的支源
下一篇:成吉思汗及蒙古民族最先促进货币形式国际化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86184]
 · 上都路:元朝中央直属行政建[70553]
 · 解读元上都—徐进昌谈上都文[61979]
 · 《蒙古秘史》中的乌珠穆沁地[5606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百年古都 学术研究 上都文化 上都研究 地方学研究 史海钩沉 蒙元风云 上都河文学 研究会 图片欣赏 留言板

版权所有: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    技术支持:巴雅尔图
地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锡林大街锡林郭勒文化园    电子信箱:xjc1948@126.com
蒙ICP备2021001026号-1